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列印

你來幫幫忙!

我不是砲兵,不知砲指部在哪裡?
北新莊呆過一個月,大部分在沙崙連及油車口連部,也在政戰學校呆了4個多月。
既然是兵空,註冊成軍友吧?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貓哥 金錢 +2 我很贊同 2012-06-27 21:42

  • 輪保下士 金錢 +1 我很贊同 2012-06-27 21:15

伙房黑兵,迫砲觀測,迷迷糊糊就退伍了!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兵器連觀測兵 於 2012-06-27 20:55 發表
我不是砲兵,不知砲指部在哪裡?
北新莊呆過一個月,大部分在沙崙連及油車口連部,也在政戰學校呆了4個多月。
既然是兵空,註冊成軍友吧?
好親切喔
我曾在三芝待了三個多月
要常去淡水的觀X指揮部洽公
離學長的沙崙連及油車口連不遠
不過前陣子去沙崙浴場
貴連好像也被廢了 真可惜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23.192.44.x 於 2012-06-27 21:31 發表

好親切喔
我曾在三芝待了三個多月
要常去淡水的觀X指揮部洽公
離學長的沙崙連及油車口連不遠
不過前陣子去沙崙浴場
貴連好像也被廢了 真可惜
你怎麼像那海陸仔呢?
沙崙連現在是海巡署了!
你不是因為什麼計劃還是什麼演習,好像海陸接飛彈什麼的去三芝嗎?
我懶得爬之前的文了!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kuda1994 金錢 +1 沙崙連後來廁所不通 請問高裝檢沒人被關和記過嗎 2012-06-30 09:35

  • 剛A 金錢 +1 牛支逗馬懶,大師在探索他祖先的事情,跟沙崙連有啥關係? 2012-06-27 22:12

伙房黑兵,迫砲觀測,迷迷糊糊就退伍了!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兵器連觀測兵 於 2012-06-27 21:39 發表

你怎麼像那海陸仔呢?
沙崙連現在是海巡署了!
你不是因為什麼計劃還是什麼演習,好像海陸接飛彈什麼的去三芝嗎?
我懶得爬之前的文了!
剛A 金錢 +1 牛支逗馬懶,大師在探索他祖先的事情,跟沙崙連有啥關係?
剛ㄟ大!我們被這種將軍領導,真是有夠誰小!
我只好把標題改成【你馬幫幫忙】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剛A 金錢 +2 【你馬幫幫忙】這個標題不好,我覺得改成【牛支逗馬懶】更貼切! 2012-06-28 02:34

  • 兵器連觀測兵 金錢 +1 應該叫尼馬幫忙!那個難尿的在沙崙連亂拉屎,後來廁所就不通了! 2012-06-27 22:34

..

引用 TOP

昨天在廟口認識了,一個輪廓很明顯的老人,問他從那裡來,他說他從番社〝吉貝耍〞騎〝碰鋪阿〞來ㄟ!
已經好久沒聽到的語調了!
原來台南東山區以前叫番社庄!而以前民眾都稱它叫〝吉貝耍〞的;現在叫東河里!
他說:很久以前是從佳里區的《西拉雅族蕭壟社》那裡遷來的,還趕走洪雅族哆囉嘓社人。
〝吉貝耍〞應該是西拉雅平埔族的話。
今天下午騎著一台洛克馬的大輪車,去他們的阿立祖住的地方【大公界廟】,給它留個紀念!
那裡的老人說,大公界以前是竹屋要常重蓋,現在的少年郎把它改成水泥的!
平埔族的信仰和我去的廟真的不同,很自然!

.

.
你們家附近有中央政府;還沒承認的原住民的部落嗎?

系統公告:發表文章不只會加金錢,也會••,您的摳摳少了17元!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引用 TOP

學長這麼說....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一本書 ── 台一號省道的故事
自明鄭以來的台灣,有一條南北連貫的官道,也就是台一號省道的前身。
以現代對道路的標準,這條〝官道〞其實只是被人踏到可辨認足跡的泥土路罷了!
當年選擇路線只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渡河方便...再來就是...路沿有平埔族人的番社可供差遣。
我想說的是...早期的台灣平原地帶有許多的平埔族人。當年官方、漢人在南北巡行,總會將平埔族人當成使役對像,需要什麼;就從這些原住民身上巧取豪奪。
資料記載平埔族人是最早漢化的原住民。因為通婚,幾代之後就沒人知道誰是那一族,或是還剩下幾分幾的原血統,就算知道也不能說...這樣就可以和漢人平起平作,不必矮人一截。
在新竹市中心〈城隍廟附近〉據書籍資料記載原是平埔族的社地所在,漢人來了,他們被移往『舊社』一地,在清代某次洪災之後又遷移至〝新社〞。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老步 金錢 +1 林衡道教授以前在莒光日,常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印象鮮明! 2012-06-29 06:15

  • 陸軍野戰砲兵 金錢 +2 讚!讚!讚! 2012-06-28 21:53

  • 陸一特 金錢 +1 以前的官道和今日的台1線台19線部分吻合!據說都是濱海的! 2012-06-28 21:42

  • 兵器連觀測兵 金錢 +1 我可以說在清中期之前來的祖先,應都有混到平埔血種吧? 2012-06-28 21:42

  • 貓哥 金錢 +1 讚!讚!讚! 2012-06-28 21:38

我曾是....四五運指部港五連的運輸兵
即使身處逆境;也別忘了微笑!

引用 TOP

跟岳父閒聊時談到臺灣,明朝的海禁是眾所皆知,從閒談中再加上從網路翻找資料得知如下。

1684年4月,臺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設立大清帝國福建省臺灣府。清朝康熙年間平定臺灣之後曾適當解除海禁。在17世紀初期對於臺灣的統治是採消極政策,治台政策儘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鼓勵人民開墾,先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臺灣的漢人強制遣返大清帝國內地原籍,再對內地人移民臺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大清帝國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臺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臺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由於初期清廷派來的官吏素質粗劣、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臺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臺灣的三大「叛亂案」。

由於隔海而治在管理上諸多不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地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從雍正二年降旨准廣東人移民台灣,這適當的開禁直到乾隆末期才有所轉變,也因平叛之後深感管理不變,仍嚴格限制婦女來台,這早期來開墾人士的婚娶對像首要對像便是平埔族。

據岳父所述其在雪霸國家公園解說期間,也有人向他聊起過人文地理植物等等,他們後來有談到一個問題,在臺灣"原住民"這一名詞還未出現時算起,至今仍有不少人習慣罵人"番仔",依血統而言,當父系這邊的漢人與母系平埔族通婚後,其後代的血統自然也包含平埔族,而早期來台開墾的先民,在島上沒有漢人婦女可以選擇時,婚姻對像自是平埔族為先,所以罵人"番仔"不也正是在罵自己,因大多數先民來台免不了娶平埔族女子,依人口比率除了當年攜家帶眷轉進臺灣的那少數人,你我血液裡也都有流著平埔族的血統。

而客家人在中原動蕩歷史中,因躲避戰亂而客居他鄉,前些年回鄉下時看到一本對岸提供給宗親會的族譜,對岸同姓宗親真是到處都有,但也因搬遷等因素,語言也相對的轉變,客語不再是唯一語言,搬到哪就融入到哪,這不也是現在臺灣現在的模式嗎?在鄉下見到堂弟堂妹們,與我年紀相當的還會開口說客家話,再往下就通通說國語,語言的傳承在此也漸漸地流失。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貓哥 金錢 +1 讚!讚!讚!我很贊同 2012-07-01 00:07

  • 二黃 金錢 +2 讚!讚!讚!阿偶也算素"番仔"第3代澑 2012-06-30 10:00

  • 陸一特 金錢 +1 台灣還有好多個平埔族喔! 2012-06-29 17:36

  • 工四火箭砲長 金錢 +1 偶跟老婆都講客家話..奇怪勒..跟孩子孫子都講北京話.....(((((((淚. 2012-06-29 09:44

新訓  陸軍206師617旅5營營部連

部隊  陸軍獨立73旅裝甲砲兵營第3連

營區依舊在~但卻是二個消失在歷史中的部隊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陸一特 於 2012-06-28 19:52 發表
大公界以前是竹屋要常重蓋,現在的少年郎把它改成水泥的! ...
是那種叫做 "竹管厝" 的建築嗎? 據說可以整戶扛起來搬家的?
這些 "工法" 現代人都不會了, 也不想花時間去學, 因為沒有 "錢"途 , 會這些工藝的老師傅也沒幾位了(可能也都沒了)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01.12.252.x 於 2012-06-29 09:31 發表

是那種叫做 "竹管厝" 的建築嗎? 據說可以整戶扛起來搬家的?
這些 "工法" 現代人都不會了, 也不想花時間去學, 因為沒有 "錢"途 , 會這些工藝的老師傅也沒幾位了(可能也都沒了)
我小時候,53年白河大地震後,餘震不斷!
我回鄉下阿嬤家,看見叔伯們聯手蓋了一間,比一個人高的長型竹屋,給堂兄弟姊妹住!
大人還是睡在已經上了白灰的土角厝!
那時是冬天,外面還紮了稻草,我賴在那裡睡過一晚才回家,人多還蠻溫暖的!
那間竹屋應該也是可以扛來扛去的!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工四火箭砲長 金錢 +1 據說你玩火柴..差點燒掉房子..被吊起來打屁股喔 2012-06-29 16:53

..

引用 TOP

了然大師,
等到您"檔期尬得過來時”,回憶三冬總要先完成吧!,現在才走到第8個月而已;小的可不可以在此先向您預定下一部上檔的"了然人生~~之~~白河地牛翻身"篇 ,我記得您在後版提過這隻牛多次,有次還是大過年的期間,怕觸媒頭,掃了大家的興,欲言又止...我記得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14.25.27.x 於 2012-06-29 17:03 發表
了然大師,
等到您"檔期尬得過來時”,回憶三冬總要先完成吧!,現在才走到第8個月而已;小的可不可以在此先向您預定下一部上檔的"了然人生~~之~~白河地牛翻身"篇 ,我記得您在後版提過這隻牛多次,有次還是大 ...
路人大!
53年1月18日剛好快要過農曆年!東山白河發生大地震!
當年會喊噢!噢!噢!嚇止地牛再翻身的老人,很多都死了!
我若再寫《了然一生~~地牛翻身篇》;老太婆一定變臉!

[ 本文章最後由 陸一特 於 2012-06-29 17:44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二黃 金錢 +2 救狼喔 愛閣再寫《了然一生~~地牛翻身篇》啦..偶的鎏金歲月 快寫到換防頂堡溝& 2012-06-30 09:55

..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陸一特 於 2012-06-29 16:23 發表

我小時候,53年白河大地震後,餘震不斷!
我回鄉下阿嬤家,看見叔伯們聯手蓋了一間,比一個人高的長型竹屋,給堂兄弟姊妹住!
大人還是睡在已經上了白灰的土角厝!
那時是冬天,外面還紮了稻草,我賴在那裡睡過 ...
那間竹屋應該也是可以扛來扛去的!
圖源:http://blog.yam.com/jiouguo/article/28622796
這是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扛著走的竹管厝.連結網址裡另有竹管厝的搭建過程....

**以上若有侵權.敬請告知.本人儘速移除**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貓哥 金錢 +2 讚!讚!讚!真的素竹管厝.美啦 2012-06-30 00:11

  • 陸一特 金錢 +1 這個是竹屋,地震搭的算竹寮!哈哈哈! 2012-06-29 23:35

284D852R7BWPN
-前埔營區-南甘坑道-西洪反空降堡19堡

引用 TOP

前幾天大家在討論客家族群的問題,提到台灣各地的客語有不同的腔調,客語我聽不懂也不會說,不過我知道即使台灣各地的客語腔調不一樣,但是大致上都通。可是匪區的客家族群分布太廣了,台灣的客家族群所講的客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的影片是我在今年的清明節當天、在匪區和一群江西老表吃飯前所拍的影片,他們全部來自江西贛州的石城、也是客家人,懂客語的人可以聽看看,他們講的客家話、你聽的懂多少?



他們講客家話的時候簡直就像連珠砲一樣,幾乎沒有任何的停頓,不但如此,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們吃的客家菜一定要辣,不辣就不夠味,完全顛覆台灣人對於客家話跟客家菜的既有印象!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陸一特 金錢 +1 你還好"益世"再騙嗎? 不管你用什麼話講,我真的都不下去了! 2012-06-30 10:41

  • 二黃 金錢 +2 他的火候和後版兵將軍有拼喔..但他講的偶都聽不懂柳..聽起來好像素"淋 2012-06-30 09:50

引用 TOP

小的時候,聽一些五六十歲以上的人講的閩南話,雖是聽得懂,但覺得他們講的腔調很重,當時以為是他們年紀大的關係。但是聽現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人講的閩南話就沒這感覺了,可以看出,台灣的閩南話也慢慢在變化中。我不懂客家話,但我想客家話也可能有類似的變化吧。

其實我聽對岸北京人的北京話,也是在變化中。現在大概只有四五十歲以上的北京人還有所謂京片子。二三十歲以下的人,雖然腔調還是北方腔,但總覺和京片子是大有不同了,反而覺得像是朝「國語」的方向在前進。二三十到四五十中間的,則是中間的過渡。

有時聽到一些二戰到越戰時期的美國英語,其實也覺得和現在的美國英語講起來頗有不同了。雖然我英語能力沒好到能聽懂每個字,但是,那種總體變化的感覺是很明顯的,不需要有多高深的英語能力也能判別。

前面幾種的變化,我很難說那是什麼變化,就是覺得雖然個別的字是通用的,但好像整個講話感覺都不一樣了。

引用 TOP

閩南人講的閩南語在唐朝之前還不存在。在那之前,閩南人講的是某一支越語。
客家人講的客家話是在宋朝才出現。在那之前,客家人講的也可能是另一支越語。
所以,語言的變動在歷史上是很常見的。只要政治、社會變動了,就有可能發生。

******
荷蘭人來台時,曾經估計台灣原住民大約有十幾萬,人數不多,因而漢人移民數目很快就超過原住民總人數。這造成幾個後果:
一、整個台灣社會隨著移民增加,不可免的漢化。在漢人掌握先進生產體系(農業及貿易)而原住民只有簡單農業的狀況下,也注定原住民被漢人當成是劣等的。
二、雖然漢人男性多娶原住民女性為妻,但因原住民人數之少,而漢人移民越來越多,因而原住民和漢人通婚所生子女(例如:1/2, 1/4, 1/8...原住民血統)會逐步成為新移民漢人通婚之主力,而原住民血統在台灣中會呈現普遍存在但卻必然血緣不顯著。

這兩個因素使得(看起來的)漢人在稱呼原住民為「番」時,一點愧疚也沒有。就像美國的(看起來的)白人,其實許多都有黑人血統(可能有五六成),但是(看起來的)白人在歧視黑人時,也是毫無愧疚。只是美國幾十年前禁止了這類歧視,台灣現在對這類歧視還沒自覺罷了。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