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發新話題
列印

超搞笑奇怪的路名

中正路不只是現在的八德路,還包括忠孝西路與忠孝東路一二段。1945年「光復」後,台北市區道路的命名,就是以火車站東側的圓環為界,往西與往東分成中正西路與中正東路(現在的忠孝西路一二段、忠孝東路一二段與八德路一到四段),往南與往北分成中山南路與中山北路。而台北市的其他幹道,則是以中正西路與中正東路為經,中山南路與中山北路為緯,將市區劃分為四區,並命以大陸各省市縣地名。大幹道跨越中正東路或中正西路者,作為南北路之分路點,至今仍沿用。

  至於「中正西路」為何會消失?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駐台,老蔣的流亡政府得以偏安,於是每逢雙十國慶,都在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府(後來變成總統府)前閱兵。但偉大領袖興高采烈的在總統府觀看紀錄片時,聽到旁白說部隊是從「中正西路」出發,僅是眉頭一皺,這條路立刻就沒了。1954年台北市政府將中正東路與中正西路合併,而且不分段,以致門牌多到2000號,而且每一門牌後來有「之」幾「之」幾,「之」到民眾眼花撩亂,門牌的阿拉伯字比電話號碼還多,真的是全世界手都難以見到的世界奇蹟。

  台北市原本在日治時代,算是「西門町」最熱鬧,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一直往東發展到松山、南港。1970年時,老蔣已八十高齡,中正路還不能像老蔣對仇人羅斯福路那樣分成六「段」,對門牌編號與市區發展都成了最大困擾。基於「便民」與「迷信」兩個原則,老蔣只好同意讓台北市政府將「中正路」改名。

  新的改名法是以火車站東側圓環為界(就是1954年之前中正東路與西路的界線),西邊改名忠孝西路(1954年之前的中正西路),這樣就可以分成兩段。東邊則為忠孝東路一二段,但到了公賣局第一酒廠,原來的中正路(1954年之前的中正東路)則改成八德路,分為四段。原來的忠孝路則改為忠孝東路三四段,而且繼續延伸五段、六段、七段到松山、南港。如此忠孝西東路加起來共九段,不叫中正路,就不會出現「中正西路」或「中正路八段」這些讓老蔣感到不自在的地名。

  但原先在大安區已有一條「八德路」,現在中正路一部分改成八德路,原來的八德路只好再改成「四維路」。可是首都裡少了中正路,連各鄉鎮都不如,台北市政府終究還是有點不安。幸好這時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把原本老蔣居住的士林與北投兩鎮收入轄區。1950年老蔣擔心台北市長選舉時,萬一讓黨外人士當選,他豈不是要受「治」於人,所以特別設立「陽明山管理局」,直轄士林與北投兩鎮。如今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市長由民選改為官派,所以就放心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劃入台北市轄區。

  這一改制,台北市政府立刻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原本台北市政府一直不敢為中正路分東西路與分段,如今一改制,士林鎮與北投鎮的北淡鐵路火車站前,各有一條「中正路」與「中正街」。台北市政府去掉城中區到松山區的一條大「中正路」,卻又多了一條士林的小「中正路」,還加上一條北投的小小「中正街」。這樣既省去台北市政府的疑慮,也符合老蔣日後在遺囑中所說:「『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