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發新話題
列印

國軍裝甲兵

以前有提過兩部 M5A1 在桃園八德更寮腳教練場,今天找到約1975年拍照片,當時可能才小五,所以技術不佳,記得是跟一位小學同學以起去的,這位小學同學後來國防醫學院畢業。

附加檔案: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引用 TOP

查了一下資料有關M3跟M5系列輕戰車的差別如下:
1. M3 輕戰車... 主要有M3跟M3A1兩型,M3A1於二戰初期多出現於北非及馬來半島,幫初被日軍鹵獲一些。其動力是氣冷的大陸七缸星型 W-670 引擎 ( 排氣量668 cubic inches, 250匹馬力, 37mm 炮攜彈量116發), 油箱54加侖置於引擎室跟戰鬥艙之間。後期也有少量柴油引擎但因不適用於寒帶所以產量不多。總生產量 4526 輛,其中3200輛作為援外免費贈送盟國使用。
2. M5 輕戰車.. 其引擎是液冷凱迪拉克引擎為兩具 346 cubic inches 的 V-8 引擎,特別的是駕駛及助手均可操控戰車。其中 M5 ﹝M5車身搭配M3A1炮塔, 但油箱改到引擎室後段﹞總生產量是 2074 輛;M5A1總生產量是6810輛。(30 機槍彈攜彈量7000發以及37mm炮攜彈輛100發)

國軍使用過的 M3 跟 M5A1 主要的外觀差別在後端引擎外罩,國軍使用的M3 在影像紀錄上似乎沒有在其它戰場使用過,根據其引擎外罩型式判斷,M3 用的引擎應該是大戰初期 M3A1的引擎,但卻沒有看到空氣濾清器,AFU有出一款M3模型,也許說明書要看一下。

引用 TOP

感謝 Roach-H長官補充

所以國軍在內戰時期使用的輕戰車是 M3A3 , A3型車的前部已有 M5 的設計,但想必後部的引擎跟操控等還是M3系列的星型引擎吧。

讀所提供網站之M5 發展故事是說當時因飛機所需要的星型引擎不足以再提供戰車使用,所以凱迪拉克公司用兩具V8柴油引擎試作出一輛 「M4輕戰車」,並在軍需部門面前進行500英哩的試車,結果是大成功並贏得訂單。

但美軍為了避免跟 M4 中戰車混淆,所以新的輕戰車命名為 M5 。

引用 TOP

上面那應該是荷蘭陸軍吧~~ 不知弄成這樣是何用意? Roach-H 大大可有原始出處可供一探究竟?

引用 TOP

昨天上午去北新莊,回程在淡水街上拍到的國軍戰車.. 不知是M60還是CM21

附加檔案: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引用 TOP

奇怪.. 看過好多蘇聯戰車被獵殺後常是這樣炮塔跟車身分離的慘狀,當然這幾乎都是內部彈藥引爆的結果。二戰蘇聯戰車設計將大部份的彈藥擺在彈藥箱中並兼作戰鬥艙地板;現代蘇聯戰車則因要同時要符合車身低矮避彈,以及自動裝彈系統跟彈藥之間的空間配置,所以大量的彈藥需像彈鍊一般彈頭對彈頭排在戰鬥艙下圍圈圈,因此蘇聯戰車的弱點恐怕相當固定吧。以上是小弟的推論啦.. 請軍友們指正。

再來一張1949年國軍裝甲兵相關照片。

附加檔案: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引用 TOP

民國48年可能沒有這種柏油路, 小弟民國57年搬到台北市現在住的地點, 當時市區道路的舖設規範, 最上面一層是細碎石子, 至於鄉下呢.. 像老楊大熟悉的大園, 八德, 新坡啦一帶, 像照片中這種等級的路, 差不多都是泥巴路,..照片上的施工方式是比較接近近20年的方式.. 嗯, 需要工程界老骨頭來補充一下, 至少小弟念國高中時的路面是這付德性沒錯.

遠方的是 4/3 噸車, 75~77 在234師時也還有, 但都是不能動的東西.

比較好奇的是前面這位戴內盔的長官, 他腳上這雙皮鞋就很有趣了...

[ 本文章最後由 行政排 於 2009-04-07 22:21 編輯 ]

引用 TOP

說到德軍一號到三號戰車,至少駕駛或無線電操作手應該沒有個人用的進出艙門。日軍二戰的坦克也是如此,所以他們甚至也明確規定乘員進出坦克車的順序,不過於戰鬥中發生狀況,大概很難好整以暇地「進出有序」,這應該是鐵棺材的最佳寫照。

陸軍步兵第234師師部連行政排
"清心 fu 全"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