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多事開新專版
路人多事開新專版
路人多事開新專版
===============================================================
王天林「粵語片清潔運動」後的王晶老爸
1927年生於上海的王天林,原本家境不錯,但10歲時因父親去世,從此淪為貧困。
在上海讀到中學一年級時又遭遇日軍入侵,他輟學跟着做電影買辦的叔叔,到廣州與珠海一帶討生活,最後到了香港。
直到1947年,王天林才在電影《金粉世家》的劇組裡,擔任片場的錄音助手。
另一位年紀較大的攝影助手梁洪就勸他,識字的年輕人當錄音助手沒前途,未來最多只能當錄音師,要當場記才有機會成為導演,在片場獨當一面。
王天林聽了梁洪的建議,後來向導演洪叔雲爭取改做場記。
藝術家性格的洪叔雲的脾氣火爆,經常在片場一怒之下就甩手走人,王天林只好代替導演做各種工作,因此學了多種技術。
當其他導演分身乏術或想偷懶時,王天林也都搶著代做,慢慢的王天林就升為導演助理、副導演。
1950年才23歲的王天林,就已當上了導演,處女作《峨嵋飛劍俠》拍得有模有樣,之後幾年,又拍了一堆武俠片。
也因韓戰爆發,中國進入鎖國狀態,
上海不再拍片,台灣也還沒能力拍片,
香港電影一枝獨秀。
雖然本埠市場不大,但靠著其他海外華埠市場,除了國語片與粵語片,
連廈語片、潮語片及滬語片也都在香港搶拍。
拍片風格基本邏輯卻來自於家學淵源,就只為了一個字:錢
。20幾歲的王天林,當時不管哪種語言的電影,雖然聽不懂閩南語,但只要有金主願意出錢,他都搶著去拍。
就像王天林說的,泰國片他都能拍了,還有什麼電影是他不能拍的?
由於拍片強調「多快好省」,因此進度與預算都掌控得不錯,王天林成了當時業界CP值最高的導演,被尊稱為「黃大仙」。
但也就在他年少得志,名利雙收時,王天林遭遇了內憂外患的雙重危機。
王天林的內憂,就是娶了個好賭的妻子,你賺得多,她就賭得更大,但這還可以靠王天林的「勤能補輸」來打平,
外患就更麻煩了。
當時香港各界聯合發動規模浩大「第3次粵語片清潔運動」,讓王天林面臨無片可拍的窘境。
所謂的「粵語片清潔運動」,是由於戰後大量中國難民湧入,重回英國統治的香港社會尚未復原,就立刻出現了各種的社會問題。
粵語片業者於是抓緊時機,為市民提供廉價的娛樂,推出了很多「7日鮮」影片。
這種導演只需要一星期就能完成的「7日鮮」,品質當然就是粗製濫造。
1950年代之前2次的「電影清潔運動」,都是香港人自己發動,成效不大。
但第3次則是由上海來的電影從業人員發動,在大量資金人才與技術的切入,加上本地粵語片製片、編劇、導演、演員
如
高魯泉、紅線女、秦劍等164人聯合發起,聲勢與前2次不可同日而語。
大批上海電影人進入香港,並且拍攝國語片後,已經是粵語片導演的王天林,也是能屈能伸,接受屠光啟的邀請,在國語片裡任副導演。
而「多快好省」高CP值,脾氣好願收導演爛攤子,協調度高又能安撫演員,讓王天林又成了國語片裡的「副導王」,連新華影業的老闆張善琨都風聞其名,希望與他合作。
電影在上海發展了半世紀,無論劇本、布景、燈光、錄音、剪接等各種技術,早已擺脫了草創期「舞台劇電影」的陰影。
不料內戰讓上海製片業遭受浩劫,面對前後方都吃緊的窘境,逼得張善琨只好走回頭路,重拍成本最低的舞台劇電影。
張善琨把1930年代作曲家黎錦輝的流行歌〈桃花江是美人窩〉,改編電影《桃花江》。
但大老闆的這個「瘋狂」決定,別說是片商反對,連演員出身的妻子童月娟也都不解,到了這個時代,就算是李麗華的片子,也不過穿插一兩首歌點綴一下,誰還要看那種從頭唱到尾的歌唱片呢?
況且《桃花江》還不只是拍攝前遭片商反對,拍攝過程也波折連連。
因為照常理推斷,既是標榜「插曲十二支、支支動聽」的老派歌唱片,扮演女主角村姑麗蓉的女星,當然要找會唱歌的女明星來演才對啊?
偏偏好事多磨,張善琨屬意的女主角賀蘭,一聽是這種老掉牙的歌唱片,當然興趣缺缺,張善琨只好找公司剛簽約另一影星鍾情擔綱。
但鍾情根本不會唱歌,只好再請作曲家姚敏幫忙,交給他的胞妹姚莉幕後代唱,《桃花江》才勉強開拍。
電影是開始拍了,但麻煩卻還沒結束。
當時新華公司為了配合紅星李麗華檔期,人力調度不來,加上沒人看好這樣的電影。
於是交給首次導演國語片的王天林負責,攝影師前後換了七個,連助手都要趕場,拍出來的片子別說什麼細膩,連風格都無法一致。
至於燈光場景,更是慘不忍睹。
童月娟在回憶錄中甚至明白說出:「我們利用溪邊佈置人工桃花林,桃花都是用紙做成。」
剪紙做花黏在樹上,拍電影的道具竟比話劇還簡陋。
但《桃花江》在台灣上映時,賣座登上1955年國語片冠軍。
原本耗費重資,請了紅星林黛主演的《金鳳》、《漁歌》與李麗華主演的《盲戀》、《一鳴驚人》等大片,全都不敵王天林因陋就簡的《桃花江》。
從此國語影壇「無片不歌」,也為1963年邵氏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舖下根基。
王天林的國語片《桃花江》在台灣熱賣後,日後香港拍的國語片,就更加依賴台灣市場。
張善琨與妻子童月娟,不僅每年組團前往台灣參加勞軍、雙十國慶與「蔣總統誕辰」等紀念活動,
擔任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主席的童月娟,甚至直接負責審核要銷往台灣的香港電影。
台灣的人口比香港多,市場比香港大,以致香港電影高度依賴台灣市場
[[新頭殼newtalk 文/管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