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244416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今非昔比的電子檔案傳輸
2023-06-19 03:14 聯合報/ 趙坤茂
當年畢業時,除繳交紙本論文外,同時也授權廠商將論文製作成微縮膠片。
彼時數位電子檔案尚未盛行,微縮膠片乃紙本之外,相當主流的文件儲存媒介。
它遠比紙本節省空間,保存時間亦可超過百年,是上個世紀資料典藏的首選。
比較麻煩的是,檢視微縮資料的特殊儀器要價不菲,一般也只能在圖書館才看得到。
回國時,隨身帶回兩份口試委員親簽的紙本博論,採異地備援方式存放,一份放辦公室,另一份放家裡。至於當年排版軟體所產出的博論電子檔案,由於沒有便捷的可攜式儲存裝置,只能留在母校的工作站上。
還記得當年數度趁半夜網路交通較順暢時,從台灣 線到美國的機器上,試圖將該電子檔案下載回台。
無奈網路傳輸龜速,每次下載總因檔案過大,導致傳輸過久而中斷,只得作罷。
所幸當初餵給排版軟體的博論原始文稿檔案不大,因此得以順利下載,故而保留了原汁原味。
只要在本機安裝該排版軟體,就能以原始文稿再次編排,重現博論電子檔案。
那時候的資料用一片光碟就能完全打包,只可惜當時光碟尚未普及,更別說隨身碟或可攜式硬碟。
如今,隨著科技演進,不僅可攜式儲存裝置選擇多元,而且檔案的上傳與下載也已是家常便飯。
一般大小檔案的移轉與傳輸,在彈指間即可完成。
雖然電子郵件的附檔不能過大,但大型檔案仍可透過儲存裝置和網路傳輸,與合作夥伴分享,或者在自己的手機、筆電和桌機之間流通。
當前電子檔案的傳輸,除了點對點連接外,雲端共享模式也相當普及。
常用的傳輸機制包括傳統慣用的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檔案傳輸協定)和強調安全管理的MFT(Managed File Transfer;管理式檔案傳輸)等。
即使掛了安全保證,當大家傳輸檔案時,仍需評估萬一資料遭竊或被植入非法內容時的潛在風險,如機密外洩、非法交易、惡意勒索和人身攻擊等。
(摘自網路)(摘自網路)(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