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21 12
發新話題
列印

鬧夠大的圈地事件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14.41.3.x 於 2010-07-25 12:25 發表
路人接受C大指教,在此更正台灣大部份農地不宜轉種雜糧之說
但換個方式說,稻田轉作雜糧,更難賺錢維生,這總沒錯了
種附加價值高的農作,當然是可行的,問題是現在守著田地的多是老農,就是習慣做稻作
時下沒幾個年輕人 ...
稻米不一定比雜糧好賺
以現在的政策 雜糧的種植面積 只要夠大 再加上機械化
會比稻米有更穩定更好的收益
(雜糧少農藥少水少肥 稻米剛好相反)
至於年輕人要不要從事農作
是政府的大問題
政府應該補助這些年輕農民 讓這些農民的生活過的好
這樣才能維持基本的糧食自主 
如阿布所言 要是稻米生產國也成立組織 那艱苦的日子不遠了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浪花 於 2010-07-25 12:30 發表

C大:

我同意您的這項看法!

不過、讓我們捫心自問:「如果、手上有一大筆錢,還堅持要種田到底的人,又有幾何呢?!」
我還是會想種田 但會換個方式 因為那已經不必為錢發愁
比如說 我有十億 那拿個一億來做有機或是大規模農業生產
就算失敗 不會有多大的損失 不至於沒飯吃!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輕鬆 於 2010-07-25 12:47 發表

學長
剩下的九億..能否交給我...我會幫先知拿去做善事的..助學長有功德.
要做善事 我自己來就可以了! 你去旁邊休息就可以了!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阿布 於 2010-07-25 12:33 發表
大家忘記 農田與漁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防洪.調養地下水

之前台南科工區(濱海)還沒動工前 附近村莊不會淹水 就算大潮也是
但是自從科工區填土墊高之後.慘了 這幾天下的午後雷陣雨 輕輕鬆鬆就是淹到腳踝
...
昨天下了一場雨 台北信義區就淹水 才136公釐而已
那陣雨 下在我這 就算300 也沒關係
因為大多是農田和魚塭 缺水缺很多啦!

引用 TOP

老農的心聲/「絕版」田寮洋米 八旬伯心血
更新日期:2010/07/24 04:11
自由時報
〔記者盧賢秀/北縣報導〕三代世居田寮洋的八十歲吳姓老農,在田寮洋濕地有兩分地,栽種水稻,最近稻子就要收成。不忍心「田寮洋米」即將消失,有人主動在網上幫老農賣米,短短幾天就有三萬元的訂單,代表許多人在背後支持老農的心意。


幫阿伯網賣稻米 獲熱烈回響


吳姓老農說,最近有些年輕人告訴他,田寮洋濕地要被政府規劃開發,他的稻田恐怕不保,要幫他賣米支持他,問他一斤要賣多少?他說︰「隨便啦。」後來網友自己訪價,幫他訂出一斤五十元的價格。


老農不在乎自己的米賣得好不好,他只是很不解,他指著自己的田說,這裡看似平坦,一下大雨就淹水,他的田、家都被淹過多次,如果田地都蓋了房子,不種稻了,以後要吃土嗎?


吳姓老農也說:「象神和納莉颱風時,家裡都淹到門把那麼高。」他的田在雙溪河附近,他說只要下兩百毫米的大雨,農田就會被淹沒,下三百毫米的豪雨,連鐵路都被淹了,政府以為地平平的,蓋房子很好,不知道會淹水。


吳老伯強調,他想住在這裡,不要被政府徵地。
---------------------------------------------------------------
想過沒 人對土地的感情啊!

引用 TOP

良田變工廠 政府搶賺徵地財
更新日期:2010/07/27 15:57 文/陳一姍
天下雜誌
人生是一場樂透。過去8年,平均每年有超過1萬5千筆土地被命運之手抽中。每年1304公頃,約52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土地,被政府「依法」強制徵收。

人民的良田,為何變成了工廠? 原因出在:1.缺乏國土規劃的總量管理;2.土地稅制,導致工業區土地市場扭曲;3.多頭馬車的管理,導致全國工業用地缺乏整合規劃;4.法規年久失修。放諸國際,台灣土地徵收,非常浮濫。

【全台多14個竹科還不夠?】台灣的土地徵收中,將農地變更為工業區、住宅區的區段徵收是大宗。問題是,台灣的工業用地真的不夠嗎?截至去年底,台灣共有84822公頃的工業用地,較10年前增加了9187公頃,等於是14個竹科。

台灣有限的土地資源,不斷投入工業。弔詭的是,工業佔台灣總體經濟的比例,卻在30%上下徘徊。工廠外移,產業轉型,台灣還需要徵收農地蓋更多工業區?不要說新的,連舊有的工業用地,有很多仍被養著未用。

【土地「愈陳愈香」 政府與企業賺徵地財】工業區土地變更的漏洞,更讓廠商有暴利可賺。銘傳都計與防災系系主任洪啟東說,依法工業區土地變更為住宅,最少要回饋土地40.5%,但曾幾何時,回饋可以改用錢取代地。代金是依據公告現值加四成來計算,現值通常低於市價。「這個漏洞應該堵起來,」洪啟東不平,台北縣新莊、板橋與新店豪宅的許多變更,都是鑽這個漏洞。

工業區常常只是地方派系土地利益的代罪羔羊而已。工業區只是個幌子,地方政府的動機是要變更地目,用新計劃才能讓土地增值,因為土地是地方財政與派系最重要的經濟利益。

洪啟東解釋,縣政府用低價徵收農地,換給人民地價較高、但是面積較小的住宅用地,其餘土地就是縣府跟開發公司的。工業用地可以賣、住宅區土地更好賣,扣掉開發成本,地只要賣得出去,就像是做無本生意。開發公司分到地,一旦地價炒高,也有利可圖。

【濫用民國十九年的過時「尚方寶劍」】台灣落伍的土地徵收法規,成為政府徵地最好的靠山。「台灣的土地徵收從光復到現在,就是沿用民國十九年的辦法,幾乎都沒有改變,」政大地政系教授陳立夫開宗明義:「土地徵收法規定,只是『得』,這不表示凡是公用事業都必然只有徵收這個手段,徵收在日本應該是不得不出鞘的尚方寶劍,台灣卻把它當菜刀用。」

在先進國家,徵收是「不得不」才動用的手段。問題是,公務員觀念沒改,台灣的協議價購徒具形式。不像日本公務員會挨家挨戶一對一對民眾說明權益,徵詢意願。台灣最常見的做法是把人召集起來,問一句「有沒有人要賣」,當大家還未做決定,就直接決定用徵收的。

政大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建議,土地徵收需強制要求做公共利益與私人成本的必要性評估,必須加入聽證程序,非不得已,不得用徵收手段。在號稱尊重人權,依法行政的台灣,人生不該是一場無法掌握的樂透。

------------------------------------------------------------------
這篇報導 讓大家想想看
台灣的土地政策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