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列印

馬祖遊記

目前還沒有見到芹壁的照片
不知大夥是否時間太趕
沒空去領略傳說中
彷彿地中海蔚藍海岸悠閒的風情?..

不過網路上一堆芹壁的風景都大同小異
差不多都一個內容
倒是很好奇
大家有沒有走一趟從橋仔上莒光堡那條山路
或者由坂里仰攻上村的好漢坡
拜訪北海坑道
有沒有下到午沙再上來
體會我們那時如何揹著背包
連跑帶滾的下去
再幾乎手腳併用爬著上來的滋味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雖說在北竿混了7個月
但以當年的情況來說
有在於這麼小的島上
除了駐地的坂山與山下的坂里村
及放假必到的塘岐外
其他的村落都是來去匆匆印象比較模糊

白沙是踏上北竿的第一個村落
但當時看到這麼荒涼的地方還真嚇一跳
比起昨天抵達的馬港
這裡簡直冷清到難以形容的地步

接著出白沙經過坂里
道路兩旁總算有些店面
不過就算台灣最偏遠城鄉的市街
也遠比這裡有人氣

上氣不接下氣的強攻好漢坡後來到上村
一時間搞不清楚
為何這地方也有老百姓的店家

然後爬高涉低到午沙等分發
也只是看到幾間散落分佈的石頭舊屋

到了塘岐才有重回塵世的感覺
不愧號稱北竿的西門町
雖也只是寥寥幾條街
但總算聞到熱鬧的氣息

塘后道對面的后沃村去過兩次
主要還是上山參訪據點
雖然只有幾百公尺沙灘間隔
但聚落情況並沒有比其它村子來的好
一樣的石砌建築
一樣的陳舊滄桑

到尉官隊受職前訓
營舍正下方就是鼎鼎大名的軍中樂園
斜對面就是幹訓班
但是令人想不通為何這裡也有店家
後來聽說是退下來的老士官長
和當地百姓合夥經營的
當然是專做阿兵的生意
光附近幹訓班防砲單位及風山駐軍就吃不完了

唯一造訪橋仔的時間
是被帶到這裡參觀空飄單位
由這裡看大小坵實在很近
再遠點就是傳說中的最前線==高登
運補的菜船就是由此出發
橋仔也是很荒涼
但廟宇倒是蓋的蠻壯觀的

至於當時的芹壁
很抱歉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整個聚落十室九空
白天經過都覺得陰森森的
晚上夜巡經過時
燈火管制下的村子更覺得詭異
好像每個廢棄的石頭屋子裡
都有人在暗中窺視似的
那種會讓人心裡發毛的涼意
大家都巴不得早點離開

記起25年前的北竿點滴
相信每個曾經在那時候來到島上服役的弟兄
離開時都會指天賭咒
就算打斷老子的腿也不再踏上這個鬼地方
不過時間總是會自動過濾不愉快的回憶
看到軍友們的照片
腦海又不爭氣的停格了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alex兄不曉得北竿何時有私家轎車及摩托車出現?
73年全島除了軍方車輛及中型巴士公車外
好像沒有開放民車
有弟兄說塘岐有商店備有小發財載貨
但是42砲是沒有見過
之前有提到當時北竿公車
只在白天塘岐到白沙再次折返
塘岐-莒光堡-橋仔是兩頓半不定時來回
搭這黃魚車不要錢
但很不舒服就是
整個環島北路(坂里-后浪坡-芹壁-橋仔)是放牛吃草
這段路的路況也最差
都是窄窄的石板戰備道
連吉普車都開的很辛苦....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計程車車資未免太貴了
在尉官隊常下到塘岐再上來
都是用兩條腿走山路
大兵們薪餉那麼低
那經得起這樣花錢
兩噸半要收錢?
這很有問題
難道他們也像公車一樣賣票嗎?
我們那時兩噸半跑這條路
主要是運補給品到橋仔
準備運補物資到高登或亮島
有空位就載些黃魚行個方便
其實搭車的還是老百姓為主
聽曾經在幹訓班受訓的人說
幹訓班學生收假上山是不准搭兩噸半
因為隊職官不想受訓學生過太爽....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說也奇怪
在台灣大大小小的演習或者進基地
我們砲排是兩噸半最忠實的愛用者
無論上下鐵皮還是摸黑趕路
有時還要拖個累贅在車屁股後面
那時押車只是傻傻的坐在於前座
倒沒有出過去狀況
(有狀況現在就不會在這裡了... )

北竿那種地型及許多山路都還是戰備道
的確對兩噸半是非常嚴格的考驗
但42砲在馬時卻從未聽過有軍車出過意外
那時只要有黃魚可以當
省去爬好漢坡喘到快掛掉的狗熊樣
管他甚麼車
能搭就好!!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北竿鄉誌裡提到以前有軍卡代替公車行駛環島北線
應該就是指兩噸半由塘岐上莒光堡再下橋仔這段
其實這段只有單純連接塘岐及橋仔
阿兵們通常是到莒光堡後下來
再各自以徒步方式
上壁山或回到雷山風山的單位據點
除了補給品外
下到橋仔的乘客
還是來往兩村的老百姓居多
搭兩噸半當然不舒適
要忍受刺鼻的油煙味之外
(尤其加大馬力上坡時
噴出的廢氣彷彿在施放煙幕彈)
車輛本身極差的避震效果
加上陡峭崎嶇的戰備道
在裡頭是被搖來晃去
顛的胡說八道不說
阿兵下車還要自己攀附車後擋板跳下
如果還要收錢
那簡直是削很大!!!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這次軍友訪馬收穫豐富滿載而歸
因為許多可參訪的昔日據點還保存良好
比起金門的情形
在馬祖緬懷戰地的可看性軍友們是頗有好評
42砲的想法是
昔日金門為容納眾多部隊進駐
於是徵用民地興建軍事設施
許多被徵用土地在戰地政務解除
駐軍人數大量縮減後歸還地主
當這些當時長久被軍方徵用
而原地主無法進行使用的土地一旦收回
當然建在這些土地上的軍事用途建物
除少數有可供研究或招徠觀光的剩餘價值外
絕大部分都被夷為平地重新利用

但馬祖情況不同
大夥親自踏上馬祖四鄉五島就可以瞭解
因為所有的島都是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環境
以前的軍事據點不是非常靠近海岸線
就是在陡峭的山頭建立砲陣地或坑道工事
這些原來土地也是徵用而來
但是當駐軍撤出後
原來的地主也不想要
原因是沒有利用價值
既不能耕作也無法蓋房子
就算領回說不定還要繳土地稅
所以乾脆還是交軍方管理
但部隊逐漸減少
面對這麼多舊日據點也無法一一照顧
於是只能頂多圍個柵欄貼個告示
其他的就人去樓空任其荒廢
讓識途老"馬"們可以再次回老地方看看
不過以目前缺乏管理的衰敗程度來看
再過不久許多據點可能連路都找不到了...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午沙大道仰視
印象中的午沙大道比現在寬多了
當然以前路兩旁不會有路燈桿出現
也沒有水溝
整條路筆直的由北高醫院前的圓環
一路成35度陡坡向下展延
第一眼看到這條路還真被它嚇到
這要是跌下去恐怕一直溜到底都沒煞車
隨著帶隊官以大角度身體後仰的方式
慢慢走到底下等分發
走到下面回望來時路
心裡又是一陣涼意
等一下要怎麼再爬上去??

移防當夜最後一次下到午沙
路還是一樣的陡
只是心情大不同
長長的隊伍靠兩側摸黑走下漆黑一片的午沙大道
港口據點外沙灘上一片吵雜
兩噸半睜著微弱的車前燈發出陣陣引擎聲
巨大的開口笑如擱淺的巨鯨張開大口迎接我們
...要回台灣了!!

白色箭頭是以前的軍魂電廠
42砲猜想在午沙的唯一好處
應該是有新鮮的電可以用吧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當年踏上北竿
一路由白沙經坂里上村壁山道
到北高圓環再下到午沙
一路不是石板戰備道就是窄到不行的蜿蜒山路
到了午沙大道才看到總算有條比較像樣的路面
(好像在水庫壩頂俯視洩洪道的似曾相識感覺)
真TMD陡的夠長夠直夠力!!
而且印象中比現在照片裡要寬
中間併排兩輛2.5T對開都沒問題
旁邊還有空間讓部隊靠兩側單縱隊行進
我們移防當晚這條路可熱鬧極了
上下行駛的車隊加上綿延人龍
雖然嚴格的燈火管制下甚麼都不清楚
但擋不住大家很HIGH的奇檬子
之前南北竿水道照明彈整整轟了至少半小時
可惜我們不知道到底發生甚麼事
不過沒差
要回台灣的"快樂"心情
讓其他的事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中間那張阿輝伯的照片
旁邊那位應該就是孫老帥
不知道拍攝時間是否73年??
記得阿輝伯以副總統身份代表蔣經國總統
前來馬祖端午節慰勉官兵那幾天
我們被加強戰備的層層電話記錄搞的好慘
上頭長官是酒足飯飽而我們基層連隊是日夜待命
大家怨聲載道幹在心裡
表面上還要感謝長官蒞臨勉勵
真TNND!!!

下面的圖看到兩層樓式的新建完成國民住宅
是當時政府照顧馬祖地區百姓所興建的
北竿塘岐主要的民宅就是大部份改建成這種款式
不過其他村落還是保存古老的石屋
原因是那些村子根本就是十室九空
留下來的老人家也住不慣新式的洋房
其實內行的都知道
以馬祖冬天寒冷夏季炎熱的氣候
那種整齊畫一卻毫無特色的水泥樓房如果沒有空調
比起老式閩東石屋天然的冬暖夏涼
舒適的程度就見仁見智了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自馬祖開放觀光後
曾經在此駐守過的老屁股如果重返故地
第一個印象大概是以前熟悉的戰備道那裡去了
還有到了晚上還會不由自主的將窗簾拉上
嚴格執行燈火管制...

說起石板戰備道
除了少數人跡罕至或刻意保留的區段
大概都已改建為柏油路面了
現在由坂里走環島北路
繞后浪經芹壁再到橋仔
已闢建為雙線車道

42砲在島上時
這段路就是整條石板鋪設的戰備道築成
有些路段為求路基穩固
兩旁還用空酒瓶倒栽著填進去
只是效果如何沒有研究
像圖上這種還算差強人意的
如果路況差再碰上下雨
外頭冷裡面溼又摸黑趕路的當口
而長官吉普車又非要從中開過去時
那濺起的爛泥混和著腳上的黃湯
大家在心裡可是把坐在吉普車裡的那個傢伙
18代祖宗都問候過了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圖中的中型公車就是島上"公辦軍營"的大眾運輸工具
開車的都是穿著草綠服的駕駛弟兄
全副武裝帶槍也可以上車==不另加收費用
至於這中正堂是否在南竿
要請軍友解答

馬港印象很模糊
因為只待不到一天
有到握劍碑去瞻仰
晚上夜宿英雄館
隔天一早搭船到北竿

高登一般不對外開放
(到現在也是謝絕參觀)
不知道當時是以勞軍名義還是組團探視
讓一群婆婆媽媽可以登臨
不過42砲敢說
這群婆婆媽媽絕非等閒之輩!!!

[ 本文章最後由 42砲 於 2009-08-30 11:08 編輯 ]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上村今昔
上頭黑白照年代一定相當久遠
因為還看到閩式石屋
42砲上島時此地已是一般民家
而且山壁兩邊已綠樹成蔭
紅色箭頭就是下坂里的險降坡
好漢坡中數一數二的A咖
每次夜巡由坂山上來這裡集合
還沒開始就汗流浹背
比其他單位
我們硬是多走上1/4的路程
而且回到上村解散後
還得再走回坂山
實在虧很大!!!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4月下旬尉官隊結訓
42砲拎著全部家當及黃埔背包
頂著鋼盔揹著65步槍
沿路匡噹著走到塘岐準備搭車回到坂里
帶著那麼多傢私上車
開車的弟兄根本懶的理42砲
由於是非假日乘客也少
愛佔多大位子悉聽尊便

上面提到阿輝伯來北竿應該是73年夏天
這點42砲倒是蠻確定的
原因就在軍服胸口的兵籍名條
在73年3月剛到馬時
上衣所戴的兵籍號碼牌是類金屬琺瑯材質
軍官是藍色而士官兵是綠色
等42砲歸建後不久
兵籍號碼牌才改成布製名條
連同官科階級領章一起變更
那段改換名條領章的混亂時期
坂里街上到處聽的到縫紉機的聲音
要車個名條還要事先掛號才行...



[ 本文章最後由 42砲 於 2009-08-30 15:07 編輯 ]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全副武裝帶槍搭公車沒啥大不了
42砲在臺灣也幹過...  

本營移回新竹後天天作行軍訓練
營部幕僚也要跟著走
那次始作俑者是情報官
不知為什麼回程時心情不爽不肯走路
執意非要搭車不行
營部連副座和後勤官
加上我們三個跑龍套的WPN排長怎麼勸都不聽
又怕他一個人行動會發生狀況
於是"以策安全"起見
全部在新豐搭上了新竹客運
(當時我們是殿後
本隊已經拉開一段距離了)
6個軍人一上車馬上造成騷動
除了司機瞪大眼睛一付不可思義的傻掉模樣外
前面的乘客通通往後面"轉進"
==應該是我們身上散發出來的"軍人之氣"所致
不過我們還是有乖乖買票
(革命軍人是不會坐霸王車的!!)
原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沒想到當晚就被營長逮到營部前痛批
為首的情報官記小過
42砲等其他從犯記申誡
很少見營長發那麼大的火
那晚真的被罵的好慘.....

[ 本文章最後由 42砲 於 2009-08-30 20:08 編輯 ]

193D578R6BWPN42P
269D806R6BWPN120P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