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48 1234
發新話題
列印

颱風來了

「燕子」襲日已釀9死近350傷 3000人困關西機場








還以為 是 桃園中正機場勒

引用 TOP

深入報導挖掘研究採訪查證
讓閱聽者知道始末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09495






颱風天的水城台北─老雜誌《攝影世紀》的城市影像
  
李志銘 2024年08月23日
   
原是由山與水圍合而成的一方之地。
距今一萬年前的大台北盆地
甚至曾經只見一片渺渺無涯的湖泊。
地理形勢而言,
台北盆地原本是淡水河的氾濫平原。
事實上,
台北盆地自從遠古時期生成以來,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是湖泊,就是沼澤,
爾後
經過了千百年間河川地貌的變化消長,
乃至於曾經遍布水渠、圳道,以及星羅棋布的埤塘,和溪流縱橫交錯,
如是構成了「水城台北」

如2001年9月「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大淹水,市區多處街道成了一片水鄉澤國)
人們或許才會重新看見此城的原始面貌:
整個台北市,本來就是古大湖低窪之地,
理論上,並不宜過度開發,
因此也被水利專家,戲稱為「聚水盆」

(1987年10月「琳恩颱風」過境,
造成台北市,南港、內湖、松山、濱江,等地區遭洪水浸淹,成為一片澤國。

1971年《攝影世紀》雜誌創刊號刊登了一篇標題為「中秋.颱風.洪水」的報導攝影專輯。(圖片來源:作者收藏翻拍)

這篇報導裡的專文寫道:
「台北,變成陸地行舟最理想的地方,因為早就是一城山水半城湖....
成千被吹塌的房屋,成萬無家可歸的災民,成億受損的農作物,提起來,就令人痛心。
在台北市成都路,新世界戲院樓頂的鐵架廣告牌,
被風勢摧枯拉朽的劈了下來,不巧把活生生行駛在路上的兩部計程車砸得稀爛。...
.台北鄉間,更是汪洋一片,滾滾洪水,哀哀災黎。
水上坦克和橡皮汽艇在大馬路上來去匆匆,
交通指揮牌像一個大頭的小丑,呆立在深及胸腹的水中。
崩山、沈船、失蹤、死亡,
似乎都不能算是驚人的新聞了。」

來到文章後段,執筆者沉痛地指出:
「今年(1969)秋天的兩次颱風,
帶來兩次神出鬼沒的洪水,是天災?或是人禍?.....
在一個文明的都會中,在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內,
我們不可能都懷著兒童戲水的心情,
在每一次風雨季,赤著足,踏水嬉戲,
這未免太荒唐了!」

尷尬的是,據莊靈回憶,
當時正逢颱風過境,台北街頭淹水成災。

觀諸《攝影世紀》刊登「中秋.颱風.洪水」專輯裡的這些照片,
或許正是因為過於赤裸裸地揭露了台灣社會底層市井小民在颱風過境後的受災實況,
乍見猶如末日來臨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
以致遭受警總關切、
認為恐有負面影響,
於是只發行一期便停刊了,因此「創刊號」即為「終刊號」。

人們是否能從歷史教訓中學會對大自然謙卑?

還記得小時候(80年代)
家住永和,
每遇颱風來襲前夕,周圍家家戶戶都會提早把家中所有的水桶、水缸裝滿水,
然後去附近的「柑仔店」買好蠟燭和乾電池、手電筒,
順便準備一些餅乾罐頭泡麵等乾糧,
以便應付當時經常伴隨著颱風裹脅而來的停水停電。
印象中,
在颱風夜停電、全家依偎的燭光下,用瓦斯桶燒水煮泡麵,似乎總是特別美味。

引用 TOP

  啊現在不是很適合,在颱風來,攻台?
不實習,來個 航媽 宙斯盾大曲 像皮艇?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