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發新話題
列印

三星發動戰爭 要把台灣供應鏈打趴

今年6月,三星推出今年第一款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Galaxy S,用獨有硬體技術當籌碼,四個月內就在全球狂賣了500萬支,也讓三星首次踢下宏達電,擠掉摩托羅拉,成為全球第四大品牌廠。
  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內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關鍵,就在三星掌握了下一代智慧型手機的硬體技術。
  拆開一支三星智慧型手機Galaxy S,關鍵零組件通通是三星自己生產供應,其中最大的賣點,就是一款稱為AMOLED(主動式有激電激發光顯示器)的獨家面板技術。
  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李秋緯指出,AMOLED將手機屏亮度提升了20%,同時降低了功耗與陽光反射。不管在色彩飽和度、傳輸速度上都遠優於傳統面板,而且不用背光源發光,厚度薄到僅0.3公分,比起一般手機節省了一釐米以上的空間。
                三星不只拿它來拉攏策略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箝制競爭對手。
  今年六月宏達電曾推出一款手機Legend,就是採用AMOLED面板,上市時雖然頗受好評,但才賣了不到三個月就面臨斷貨問題,幕後的操控者就是三星。 「三星對我們總量管制!」一位宏達電主管氣憤表示。
  為了AMOLED能順利出貨,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與執行長周永明還特別飛到南韓見了三星電子總裁李在鎔,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改用索尼的Super LCD液晶螢幕。
  更令人驚訝的事實還在後頭,AMOLED的技術其實算源自台灣,面板大廠友達早在2006年就曾投入大量資源開發,一度還成為該面板的技術領先者,但後來因為產業前景不明,成本太高,再加上金融海嘯衝擊,只好全面停滯,這就給了三星後來居上的機會。
  當時三星為AMOLED投入約合新台幣141億元,對於這個尚未成熟的技術,可以說是罕見的大手筆。「即使到現在來看,用這個面板來做手機,成本還是太高,」李秋緯分析。因此雖然Galaxy S大賣,但在財報數字上,「不一定賺錢。」
              不惜血本也要開發這個曾經被台灣放棄的新技術,三星打的是什麼算盤?

「三星做事情,從來不是只為了賺眼前的錢,它是在發動一場戰爭,目的就是要把台灣的供應鏈打趴!」長期觀察手機市場,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認為,台灣廠商習慣講產品策略,要兼顧市占率與獲利,但三星講的是長期戰略,「可以不賺錢,但一定要打仗。」
  更重要的是,「它不會一次把你打死,而是把你打重傷,讓政府去救,救起來之後再打,它自己就趁這個空檔,去開發下一代的新技術。」陳俊宏說,這就讓整個台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不斷消耗殆盡。
  當三星繼續把戰線擴大到智慧型手機領域,如何應對這個野蠻對手的下一步,將是台灣品牌手機廠明年最嚴苛的考驗。
~~~~~~~~~~~~~~~~
~~不要輕忽難含這個笑裡藏刀.想要搞死台灣的無恥族類.反含!反含貨!同胞們!

引用 TOP

要擋經濟外患就先要自強經濟

可惜 台灣中小企業很努力打拼生存 政府卻永遠看不到
中小企業也無法去與國際大廠嗆聲 因為沒有本事去嗆
紅海那種等級 人家都不太想鳥他了 更何況是中小企業
動則就是被罰款 被控告 求助政府 愛理不理 只說了 這是廠商自己的事
而政府專責單位是只看上面不看下面
反觀南朝癬政府經貿單位 馬上就是給他們企業做後盾....

我也不知道要表達怎麼 因為我不會表達目前企業的困境
台灣產品東西做很棒 但是國際上卻是輸南朝癬那種等級
人家想買台灣產品不知道怎麼買 除了辦展覽之外能夠看到剩下就看不到
只能靠廠商自己努力打廣告...
我感覺這些單位都只是掛名

現在南朝癬都敢這樣嗆聲了 我們是不是要當自強用行動來證明台灣產品不輸南朝癬
研發 生產 高技術 才是台灣產業根本
去不去大陸都無差 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好
只是如果政府再這樣下去放牛吃草.那我們這些企業也只好自己想辦法生存下去

引用 TOP

其實台灣面板品質不比日、韓差
只是長期以來重品牌的結果
造成韓國壯大....
小弟前日買熱水瓶到大賣場選購
日系虎頭及象頭最便宜要將近三千元(而且還是對岸或泰國製造)全日製要4000元....
台系價格從800~2000元不到皆為MIT,功能都相同但公升數比日系高...
最後買了台系產品約1500左右,只差沒有液晶顯示....
品質不比日系產品差...MIT加油
(感覺台系產品較沒有廣告,而日系拼命廣告....然後廣告費轉給消費者)

[ 本文章最後由 lobster 於 2010-12-17 23:14 編輯 ]

陸軍284師戰車701群779營 調度士
自我感覺超級爽的傢伙!!!

引用 TOP

這個喔 偶痛很久了 也應該有點資格插兩句話 大家聽聽我的一點小見解
我在一家日商(日台合資)工廠工作派在大陸 因為我是從事營業方面的擔當
所以接觸日商 台商 中商 歐美商 韓商都有 看的出各國廠商基本的性格各異
目前業務量多為日商貢獻 因為多屬指定必須使用
台商呢 一開始會用 後來就只看單價亂玩了 到處亂換供應商
從來幾乎沒人在計算或評估整體的風險 例如良率 供應體系完整或效率
就講郭先生的大公司 我們廠是有規定不跟它們往來的 太亂了
一堆阿六跟台灣兵合起來亂玩 沒有「牽托」一下 等收錢就慢慢等 弄到日本下令不准跟它們玩
好啦 該公司接到某些代工品加工 被指定必須用到我們的東西 買不到了
只好加價叫他的其他供應商迂迴來跟我們購買 這個損失又是誰的 不是成本嗎
台商的很多商業行為讓我的日本同事啞然失笑 我只能在旁邊尷尬的苦笑
但我們要思考 這是不是反映了我們的民族性
我們的加工工業基本都是研習歐美跟日本的技術(早期) 然後我們開始發揚光大
但是 他們很多好的地方 例如精神跟規範 我們去掉了 變成我們自己的一套
自己的一套有用便罷 但常常是繞一圈又回到原點 案例太多了 恕不在此報告
我台灣的老闆有很強的台灣意識 但講到這些台灣的一些商業模式
他就台語~~~~佳a呆彎郎喔  x  沒法度
台灣加油 也希望台灣新的一代有更清晰腦袋看世界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