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發新話題
列印

歷史上的今天

引用:
原文由 無線報務 於 2011-08-16 18:08 發表
七三一部隊共殺害超過三千多名中國同胞,用於生物戰實驗。當時日軍為了壓制東北 中國同胞的抗日活動,特別制定『特殊輸送』的密令。指示將 抗日份子,游擊隊員,外國間諜,思想犯,及重大刑事犯,送到七三一部隊,作 ...
從七三一部隊的歷史,見證了二戰前的日本確實是不折不扣的遠東的納粹應無疑義.

其實我們研究歷史如果真從比較大的格局角度看,現在台灣還有很多人對日本歌功頌德,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
當然日本對台灣有貢獻,我們也不必去否定它,但是如果是歌頌日本的偉大目的就是要來詆毀蔣介石與國民政府,
往往會演變成政治問題,絕對不會是純粹的歷史.

為免引爆政治口水,本人言盡於此,以前扯到日本,敝人已經黑掉,所以寫這些諸位看看就好..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75.182.51.x 於 2011-08-17 11:15 發表



從國共內戰開始到蔣家政權的敗亡,見證了蔣氏與國民黨政權確實是不折不扣的遠東法西斯主義應無疑義
當然國民黨對台灣有共獻,我們也不必去否定他,但是如果歌頌蔣氏政權的偉大目的就是要抵毀其他政權,
往往會演 ...
1.這位路人兄,為何要隱藏身份呢?

2.法西斯主義是1920~30年代所流行的政治思潮,在許多民主根基不深的國家都曾流行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內政.經濟問題,加上又有共產國際伺機向外輸出革命,法西斯主義乃成為最有效率能解決問題的政府體制.他們的共同點雖然都是獨裁專制,但是這些獨裁者的作為與所處環境卻不盡相同.中國的蔣介石恰似土耳其的凱末爾,他們所統治的都是古老而飽受侵略的國家,他們固然獨裁,然而終其一身皆是與帝國主義所加諸之不平等條約奮戰,以求國家獲得自由擺脫束縛與枷鎖.德國的希特勒本來也是為恢復德國的國際地位而奮戰,原本還情有可原,奈何利慾薰心妄圖征服世界,其醜行劣跡怎能與蔣介石.凱末爾相提並論.至於日本那幾個軍閥更是全世界法西斯主義政府裡頭最下三濫的,比希特勒還不如.德國對凡爾賽條約不服,"造反"還有點道理,日本則是純粹的侵略擴張.當黃種人飽受白人帝國主義欺凌之際,不思濟弱扶傾幫助同為黃種人的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倒上演黃種人打黃種人的戲碼,其侵略手段之狠毒殘暴較之白人更勝一籌.世間有此狼虎之邦,莫此為甚!可見得路人兄對世界歷史有嚴重的誤解.

3.現在已經不流行歌頌蔣氏政權了!現在是流行歌頌日本的偉大,可見得路人兄對流行驅勢的掌握有問題.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楊進利 於 2011-10-05 16:05 發表
這一輩子我恨之入骨是倭寇原因是:


1 .南 京 大 屠 殺

                   2 .慘 忍 的 731 部 隊 .

                   3 .破 壞 台 灣 文 化

                   4 .發 動 2 次 世 界 大 戰.始 作 ...
我曾經看過一些日本老兵的回憶錄,其實戰爭多只是滿足少數人的慾望.很多老兵其實當年跟本就不想打仗.
有的人只是早上出門巡田,結果突然就被軍部的人帶走,就這樣莫名其妙就來到了中國戰場.
還有人在結婚當天就被軍部架走,連洞房都來不及圓,馬上穿上軍服就這樣來到了中國.

這些日本老兵也提到,他們殺人殺到最後都殺到煩了!每天面對的都是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
但是"上面的人"一直來命令,叫他們殺!殺!殺!不要停!
這些老兵也證言,那些"上面的人"從來都不跟他們提日內瓦公約,只會叫他們除了殺,還是殺!
到了戰後他們看到那些"上面的人"一個接一個接受軍法大審,他們才知道原來還有日內瓦公約這玩意.

所以為什麼靖國神社會有爭議,就是因為這些老兵口中所說的"上面的人"的牌位擺在裡面.
日本一向都是右派治國,這些風燭殘年的老兵聲音是微弱的..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t174819 威望 +1 2011-10-30 23:08

  • t174819 金錢 +1 2011-10-30 23:08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60砲長 於 2011-10-31 15:32 發表
我買過兩本到過中國的鬼子兵在中國戰場的回憶錄,其中一本是日記

一本是大陸人在日本訪問這些曾經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鬼子們

兩本書的內容中,沒有一個鬼子對他們"進出支那"的作為感到懺悔

日本政府至今仍沒 ...
據小弟所知,誠心懺悔的人也是有啦.

在1980年代曾發生一起著名案例.有一名老兵向法院控告當年在中國戰場上帶過他的班長.
控告的罪名是叫唆殺人罪.原因是該名班長當年逼迫他在中國連續殺害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
造成他終身的心理陰影與壓力.
而該名班長在法庭上極力否認有此事存在.
事後法院以年代久遠無法查證為由駁回此案.此案亦不了了之.

另外有一些老兵竟拖著老邁的身軀去搬磚塊修補南京的城牆,這個事我看過新聞報導.

其實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老兵可能是受佛教思想影響,在風燭殘年臨死之際,對因果報應懷有恐懼感,
故而許多事都是自己講出來的,沒有人逼他們講.
當然日本右派對這些老兵所說的事都是採否定立場,甚至嘲笑"他們年紀大了!腦筋已不清楚,說的都是假的!!"..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金東師班長 於 2012-06-18 10:27 發表
http://www.youtube.com/embed/kFEB1SjJBG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FEB1SjJBGQ

今天是2012/6/18
民國49年6月18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盟軍歐洲戰區統帥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先生來台訪問。
蔣 ...
來台灣訪問最多次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森,1974年因水門事件下台.

艾森豪當總統時(1953~1961),尼克森是副總統.

尼克森在副總統任內到他選上總統(1968),來台灣訪問有七次之多.
但是他選上總統之後,從此再也沒有來台灣..

尼克森當年訪北京的破冰之旅,令台灣感到震憾,因為他跟台灣的關係太好,又是堅定反共的共和黨員.
但是搞政治腦筋本就是要靈活,當年被罵到臭頭的行為,現在已經有人重新評價.
對台灣是很殘忍,但是對整個國際局勢而言,他打破了中國大陸封閉與敵對狀態,日後產生深遠影響..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無線報務 於 2012-06-18 18:56 發表
尼克森是接遇刺的甘乃迪,後来老美的第一夫人贾桂琳改嫁希腊船王欧纳西斯(真八卦),卡特是台美断交的值行人。
非也.甘迺迪是1963年遇刺,接替他的是副總統詹森,詹森後來在1964年當選總統.
詹森任總統時,無限制升高越戰規模,派越美軍已達50萬人,引發美國人民強烈反彈.
1968年,詹森不敢競選連任,改由副總統安格紐(這一位也訪問過台灣)上陣,結果敗給尼克森.
尼克森當過八年副總統,卸任又隔了八年之後才當選總統,這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美國歷史上有兩個總統都叫詹森(Johnson),1865年林肯總統遇刺,接替的副總統也叫詹森.

十九世紀的那個詹森總統,一般人應該都不清楚也不瞭解.但是提到阿拉斯加,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
當年花大錢向俄國買下這塊地的總統正是這位.當年鬧到差一點被罷免掉.
這一塊接近北極圈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對現在的美國貢獻影響極大,除了戰略地位還有豐富礦藏.
所以說一個人的歷史功過定位短期內看不出來,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證明..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金東師班長 金錢 +1 讚!讚!讚! 2012-06-19 09:22

  • Walker629 金錢 +2 套句廣告詞,阿拉斯加這塊地買到賺到 2012-06-18 22:41

  • 通信署黑駕駛 金錢 +1 讚!讚!讚!我很贊同 ! 2012-06-18 21:20

  • 陸軍野戰砲兵 金錢 +1 讚!讚!讚!我很贊同。 2012-06-18 21:00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1月28日,王默君與許瑋倫相隔18年,竟同月同日死..

同是正要大紅的明星,卻突然殞落徒留粉絲悵惘~~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訓練士 金錢 +2 樓下張中將,您沒盡到照顧之責。 2013-01-30 12:32

  • 兵器連觀測兵 金錢 +2 王暯君我鄰居。 2013-01-29 00:11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thejazzart 於 2013-06-18 03:14 發表
[[第二篇]]





中華郵政在台灣地圖與勿忘在莒的郵票上加印"美國總統蒞華訪問紀念"中英文字樣







http://www ...
美國其實有好幾任副總統(任內)訪問過台灣,
艾森豪當總統時,尼克森是副總統,尼克森當時就來過台灣多次.

後來詹森總統時代,有一位副總統叫安格紐,另一位副總統叫韓福瑞,也曾訪問過台灣.

在中美關係史的領域裡頭,有兩次高潮期,第一次是抗戰時期,第二次就是1950~1960年代的冷戰初期.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轉貼~~

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與經過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 世界歷史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霧彌漫

普法戰爭

1917年,法國上萊茵地區的情景。更多的照片可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彩色照片處取得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衝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準備增加到230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或稱為阿爾及西勒)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藥庫—巴爾幹

1915年時,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佈圖,圖裡同盟國標示為紅色,協約國標示為綠色,中立國標示為黃色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波士尼亞危機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併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 (蒙特內格羅) 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佈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阿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裡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塞拉耶佛刺殺事件 Image:Sarajevo Attentat.jpg 塞拉耶佛刺殺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塞拉耶佛刺殺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塞拉耶佛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碟,包括拘捕凶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西面戰線

1917年,於伊普裡斯駐紮的士兵,為防毒氣侵襲,帶著防毒面罩的情景[編輯] 速戰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併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瑪恩河棗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鬥開始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裡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3日,美國威爾遜總統在國會宣佈與德國斷交的情景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藉口,在 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8年,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 - 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惜,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面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佈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藉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鄂圖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鬥。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俄軍反擊

在戰壕裡作戰的士兵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份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君士坦丁堡 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加里波利之戰。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鄂圖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鄂圖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鬥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俄國革命

帶領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的列寧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1917年俄國革命。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俄國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發,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曆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之資本主義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盟國敗陣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 - 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日德蘭海戰。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沈,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係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諸國參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諸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範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中國2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大戰結束

在整個戰爭期間,協約國軍隊皆在戰壕裡作戰,但是生存條件極其惡劣

1918年8月 - 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佈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ew Wilson)、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崇,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 - 《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裡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鄂圖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堡、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係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
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般人比較不熟悉..

但是這是一場重要的大戰,影響到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轉貼維基的資料給各位做參考..

1914年7月28日的今天,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人類史上首次具世界性質的集團式大戰正式爆發..

中國北洋段祺瑞政府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陣營,並派譴華工至歐洲替協約國助戰.
所以中國雖然是次殖民國家,但是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戰勝國,對國際地位的提升起了極大的作用..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3-07-28 11:20 發表

當時德意志帝國也算是滿屌的,聯合奧凶帝國,挑戰全世界,
這種豪邁氣迫,人類歷史中或許只輸十八世紀末,清朝慈禧太后倚早已步入夕陽清帝國之力向世界各強權宣戰,只不過過程是一面倒,完全大敗,俄國又趁調停, ...
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都是起源於人類的貪婪與自大,表現在勢力範圍與殖民地的爭奪上.
戰敗的一方,不論是一戰時的德.奧.保.土,或二戰時的德.義.日,固然有錯,然而戰勝的一方,
卻也非什麼好貨,英.美.法.荷諸國,也是帝國主義者,他們也是為保有既得的殖民利益而戰.

版上有許多軍友有著濃厚的日本情結,當然因生長環境的關係也無可厚非.
只是在對殖民統治歌功頌德之餘,卻無形中接受從前那一套帝國主義者的思考模式,個人認為相當不智.
比方說:進步V.S.落後;野蠻V.S.文明...等等二分法的概念,這都是從前帝國主義者的思考邏輯,
這個就是他們肆行侵略的藉口與美化的理由,不僅英.法如此,德國如此,日本也是一樣,
他們都是披著文明的外衣而貪吃的豺狼,沒有那一個比較好!!

假如我們要再去信仰從前那一套帝國主義者的信條,掉入其思考邏輯的陷阱.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指日可待,
人類終將步向更大的浩劫!..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s57832002 金錢 +8 讚!讚!讚!是的 人類永遠無法回歸孔子所說的那樣!! 2013-11-25 03:13

  • 陸軍野戰砲兵 金錢 +1 對了,還有當時大國,鄂圖曼帝國也和德國同一陣線, 2013-07-28 13:29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10月31日的今天也是榮民節(類似美國的退伍軍人紀念日),
版上具有榮民身份的軍友應該曉得吧!

為什麼今天是榮民節呢?因為今天是國民革命軍之父 蔣公誕辰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60砲長 金錢 +2 兩者有關嗎?懷疑.... 2013-10-31 21:22

  • 兵器連觀測兵 金錢 +2 為何不用孫文生日那天? 2013-10-31 20:57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近日是開羅宣言70週年,邱吉爾的外孫女亦來台訪問,
中國大陸甚至"高調"慶祝,且讓我們重回這歷史性的一刻~~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