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第 2 則發表於 2011-06-30 00:44 - 發短訊 - 加好友
顯示全部文章
小弟補充說明一下,上一篇的發言因時間不足內容過於精簡,恐有對阿JO學長不敬之處,現利用本版補充說明:
阿共仔所謂的"末敏彈"其概念來自美軍為M-270 MLRS所發展的SADARM反裝甲次彈械&BAT智慧型反裝甲次彈械,SADARM是一種反裝甲導引彈種,主要目的是攻擊敵方自走砲。SADARM尾部設有阻力傘,讓其從彈頭中釋放後能與下降軸線呈一傾斜角度,然後一邊進行自旋穩定,一面降低高度。當距離地面只剩150m時,SADRAM彈頭的紅外線與豪米波雷達尋標器就會自動啟動,並朝著地面以螺旋飛行軌跡來搜尋目標。一旦發現目標,感測器就會將目標輪廓輸入電腦比對預先儲存的目標特徵資料,確認無誤之後便朝著目標頂部發動攻擊。除了MLRS多管火箭之外,SADARM也能被155mm榴彈砲使用。一枚標準型的火箭能搭載6枚SADARM,射程35km;此外,美國陸軍也發展這種火箭的增程型(Extended Range SADARM),彈頭只搭載四枚SADARM,射程能大幅增加至57km左右。不過,此型彈藥目前應該還沒進入美國陸軍服役。
BAT此種次彈械的前身為美國三軍通用距外攻擊飛彈(Tri-Service Stand-off Attach Missile,TSSAM)所搭載的次彈藥,由諾斯洛普公司研發。TSSAM由於1990年代初期預算導致美國三個軍種一再刪減採購數量,最後陸軍乾脆於1993年退出此計畫。不過美國陸軍並未放棄BAT次彈械,而進一步與諾斯洛普簽約,打算將其配備於ATACMS Block II上。BAT在1993年定型,以四片弧狀尾翼用於穩定與改變航向,彈體前方設有紅外線尋標器,四片彈翼上則各設有一支向前凸出的音響感測器。BAT的運作原理就是利用紅外線、聲音感測器,鎖定移動中敵方車輛熱訊號與噪訊最高的引擎。不過在波灣戰爭中,美軍發現伊拉克戰車經常部署在事先已經挖掘好的工事中作戰,因此聲噪與熱訊號都不如移動中來得高;而如果靜止的敵方車輛進一步關閉引擎以減少被紅外線熱影像儀發現的機會,則BAT的效能會大打折扣。因此,波灣戰爭後,美國陸軍要求諾斯洛普更改BAT的發展方向,強化其偵測能力,能鎖定靜止的低噪音、低熱訊號目標。其中,音響感測器經過提升,能辨認車輛的輔助動力單元(APU)的噪音(雖然引擎關機,不過由於車輛仍需要動力來使車上各系統運作並進行接戰,新一代主力戰車多半擁有APU,提供引擎停機時各項作業所需的動力。APU的功率、噪音、熱訊號自然比主引擎低得多),此外原先單純的紅外線尋標器也改為豪米波與影像紅外線(IIR)技術。經過此一修改,BAT的能力從原先專司打擊移動中的裝甲部隊,提升為也可打擊敵方防空單位、飛彈或砲兵陣地等靜態目標,能進行反砲兵作戰或防空系統壓制等等 ,然而這也使BAT的造價水漲船高。一枚BAT全長為0.91m,直徑0.14m,使用成形裝藥穿甲彈頭;一枚ATACMS Block II能搭載13枚BAT,增程型的Block IIA則只配備六枚。不過正如前述,過份精密昂貴的BAT與ATACMS Block II/IIA在2003年遭到取消。(以上請參考軍武狂人夢)
故"末敏彈"其實算是一種很新的概念性武器,觀念很新科技程度很高,但還是存在著幾個很大的缺點,一是過於精密導致價格過高,比不上現在主流的反裝甲武器來的物美價廉(新式的反裝甲武器幾乎都能攻頂),二是敵我識別不易,單憑目標輪廓影像的比對很難識別敵我,很容易造成誤殺(傳統反裝甲武器多經操作人員確認後才予以擊殺,非由人工智慧判定敵我),美帝在這方面也只停留在研發測試的狀態,目前看不出有量產部署的跡象,因為實用性&性價比不如現有的反裝甲武器,阿共仔的糞青老把自己的武器捧神了,這篇文章實在有點唬爛過頭,不過阿共仔這幾年在軍事科技的努力與進步,還真他媽的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