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63周年
金門古寧頭戰役對全球戰略情勢來說,看似只是小衝突,卻是奠定海峽兩岸分治的基礎。在最新一季美國《軍事史季刊》「金門古寧頭戰役救了臺灣」專文中,說明這場戰役不僅震驚國際,文中更道出共軍因錯判情勢,貿然進犯金門,儘管當時國軍駐守金門兵力懸殊,卻能善用古寧頭地勢及建築屏障,全島軍民上下齊心,終確保本島前後方安全,捍衛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的果實。
美國《軍事史季刊》(MHQ: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秋季號刊載的「金門古寧頭戰役救了臺灣」(The Battle That Saved Taiwan)專文,論述金門古寧頭戰役為國共歷史之關鍵角色,作者為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Ronald H. Spector所著,他去年五月獲邀來臺進行「一九四八—一九五○期間大陸臺灣關係發展及東亞情勢之敘事研究」。由於國民政府轉進臺灣的相關研究,已在美國廣泛討論,但對金門古寧頭戰役卻鮮少人著墨,進而引發他研究動機並著作專文,以讓研究學者了解該時期真實歷史。
此次戰役,自10月24日共軍登陸開始至27日結束共3日時間,總計九千名共軍渡海進攻金門,3,873人陣亡、五千名被俘,國軍僅損失一千二百名。由於共軍太過自信、計畫草率及氣候惡劣下倉率登島,導致全軍覆沒,並對進攻臺海產生戒慎。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後,毛澤東決定將重心轉移東北增兵,進攻臺灣計畫暫時擱置,後續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防止共軍再度渡海進犯,從此自古寧頭戰役之後,便奠定了海峽兩岸分治的新局
沒有這些英勇先烈的生命鮮血付出哪來今日台灣民主自由成果
僅向當年金門守軍與我中華民國全體三軍 致上最高敬意
圖片來源:美國《軍事史季刊》
民國卅八年十月十七日,共軍攻陷廈門後,企圖再以人海戰術再進犯金門,廿三日在沿海徵調各型民船兩百餘艘,並集中各式火砲卅餘門,在金門以北各小島佔領陣地。
十月廿四日深夜,共軍以其精銳部隊約九千餘人,分由澳頭、蓮河等泊地出發,利用暗夜與漲潮突襲金門,由於風疾浪高,進犯船隻大都失控,隨風勢、潮流飄向金門東一點紅至古寧頭一帶,國軍戍守金西二0一師六0一團發現共軍來犯,即迅速進入陣地,並對敵予以痛擊,揭開古寧頭大戰序幕。
回首這場開啟國軍「臺海第一戰」勝利光榮戰役,共軍被俘七千人,3,873人戰死,而國軍也有一千二百人犧牲,受傷近二千人。在這個不到廿平方公里的地方,五十六小時的激戰中,死傷近萬人,戰況慘烈,更攸關國家的存續;戰役過程中,每位官兵無不前仆後繼、以身犯難,以堅毅無畏的精神戰力,戍守陣地,捍衛前線,奠定中華民國一甲子來的安全基石。
時至今日,古寧頭戰場雖成歷史遺跡,早年戰役地點的「殺戮戰場」也已變成「和平廣場」,但當年古寧頭浴血奮戰的國軍弟兄,帶給臺澎金馬六十三年安定發展的機會,繼而創造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奇蹟,此一貢獻不容遺忘,古寧頭參戰官兵展現了軍人至高無上的武德,沒有他們的堅持與犧牲,就沒有往後臺灣成功的經驗。
[
本文章最後由 jxv 於 2012-10-26 15:5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