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 本 站
國 軍 臂 章
軍 旅 札 記
後 備 之 友
留 言 版
後  版
檔 案 備 份
 
 102 1234567
發新話題
列印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出版了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個人文集中
,女口是頁,
「如此不會讓自己更高尚」。
爭議來自[旁人的]邏輯錯亂
或許只是捉錯用神(搞錯重點)

歷史即現實
歷史對國際政治有雙重作用
既可以抽離出範例作為研究素材
也可以作為影響現實政治的因素
歷史與現實的關係密切
政治人物會選擇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真正的歷史只能留給歷史[
[學者專家學家?也選取論點依附政權有力利的論述]
哈拉哈河大捷 諾門罕之役
國民政府尷尬
蒙古在蘇聯支持下獨立
直到二戰後蒙古公投
國府勉強承認蒙古獨立
[台灣解嚴後教改地圖

蒙古
諾門罕獨立建國之戰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820987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楊渡

攝影家關曉榮曾寫過一本書《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意指原住民族在台灣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口,他們在漢人占九十八%的台灣社會是如此少數,
能被再現的機會如此微渺
,只能不斷奮戰。

明清漳泉客家移民,占八十三%,
以及約有十五%是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的外省人及其後代。

除了二%的原住民南島文化之外,實在說不出台灣的獨特性。

宮廟裡的每一尊神,都是來自於中國。
媽祖、關聖帝君、玄天上帝、文昌帝君…,
哪一個不是來自中國?

電音三太子、跳家將、布袋戲、傀儡戲、南管、北管,
哪一個不是來自福建?

歌仔戲也是從閩南小調演變為有角色扮演的戲曲。
戲劇從來不是憑空而生的。

就算是台語,也就是閩南語、河洛語,
只不過有泉州、漳州、廈門的口音之分。

除了作為政治符號,被拿出來當旗子耍,
當權者根本沒有在乎過原住民

巴奈在總統府前靜坐二六四四天,毫無結果


這正如辯論白馬非馬,是一樣的可笑。

引用 TOP

         哭哭

管仁健觀點》景美女中為何從Top3跌下神壇?

時代的眼淚又來了,

老台北人一定都記得,國中畢業參加公立高中聯考,
有所謂的「前三志願」
男生就是建中、師大附中、成功,
而女生的則是北一女、中山女中與景美女中。

1978年
本魯國中畢業時,
補習班不僅為預備第2年重考者,安排所謂的「國四班」,

補習班甚至跟國中一樣採能力分班。

名落孫山者只能上普通班,其實也就是放牛班。

那些能考上北聯末段班,
例如
復興或中正的,
才可以報名補習班特設的「前三志願保證班」。

當時的景美女中,就是妥妥的北聯第三志願。

很多國立大學,甚至在海外,
都有建中與北一女,附中與中山,成功與景女,
這種男女兩校聯合校友會。
這樣的聯合校友會,讓景女穩居Top3,也就是第3志願,持續了超過20多年。
-
無奈好景不常,

自1980年起,
師大附中成立的音樂班,開始招收女生

。1983年
連普通班也開始招收女生,
而且女生班逐年擴增,

如今附中的男女生比例已達2:1。

而附中開始招收女生後,景女的Top3就開始被往後擠了。
-
1987年
解嚴之後,
景女的逐年下滑更加嚴重

。1988年
內湖高中,開始招生[?

,1989年
松山高中,開始招生

,1992年
內湖高中,開始招生[?

之後每隔幾年,
台北市陸續都有國中改高中,

景女的志願也就「每下愈況」

如今國中會考,基北區錄取分數排名公布,
發現印象中第3名的景美女中,排名竟然掉到28名。
國中會考最低錄取分數掉到22.8,
『除了老台北城周邊的還能攀得住外,
在風景優美地區的-景美,
不知不覺蛻變為社區高中了』
『畢竟捷運沒到,地點有點尷尬,沒人想去』

『地理位置就是社區高中啊』

『景美女中,真的太邊陲,
市中心有很多公立高中,不用跑那麼遠去讀』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49.216.160.x 於 2024-09-23 08:54 發表
         哭哭

管仁健觀點》景美女中為何從Top3跌下神壇?

時代的眼淚又來了,
...
日治「5省中」為何永遠明星?

景美女中從當年第3志願的明星學校,淪為如今第28名的社區學校,
這固然是落實了「公立高中社區化」的教改目標。

但是建中、附中、成功、北一女、中山這5家日治時代就設立的「5省中」,
卻依然還是明星學校,吸引家長逼兒女去跨區就讀。
為什麼景女、板橋、復興,這幾家國民黨在戒嚴時代設立的省中,就是經不起時代的考驗,
解嚴後被教改「打回原形」,從明星學校淪為社區學校。

相反的,日治時代設立的「5省中」,
戰後屹立不搖70多年。
為什麼日本能在台灣各地創設明星中學,這真是「歷史大哉問」


[桃園 陽梅高中 昔日聯考第四志願 現在一樣降格為社區高中
桃園農工/北科附工, 昔日第一志願職校 在 壢商 壢家 龍潭 之首
卻有聯考年代家長直批桃農爛學校
原來 除了熱門科系當然榜首之列
但 農科園藝科系 就屬放牛班等級

也是嫌交通不便
第二志願等級的 中壢高中/中央大學附中?
也被嫌棄 改就近的新設高中

即使一些學校升格為科技大學的今日
也是瀕危等級
"好"名子 大同 長榮 ... ...
跟同名財團一樣日落

引用 TOP

戰後「5省中」為何是流星?

原本戰後台灣各高中,每年暑假都是獨立招生

。1953年至1957年,
建中、附中、成功、北一女、中山這5家日治時代就設立的「5省中」,
合辦「台北市五省中聯合招生考試」

。1958年
更名為「台北區公立高級中學聯合招生」,
但民間都還是俗稱「5省中聯招」。

景美女中
是1962年設立,

復興中學
是1962年設立,

板橋中學高中部
是1950年設立,

中正高中(士林中學高中部)
是1964年設立,

泰山高中(新莊中學高中部)
是1967年設立,

這5所戰後由國民黨創設的省中,都不在省轄市的台北市境內,
而是在台北縣或陽明山管理局,
無法參加台北市的「5省中聯招」。

所以在大台北人眼中,就是二流的省中。

1967年7月1日,
國民黨將台北市升格爲直轄市,

隔年再將原屬台北縣(今新北市)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與景美鎮,
以及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鎭與士林鎭,
也都納入升格後的台北市轄區。

於是位於木柵鄉的景女,
士林鎮的士林高中,
以及北投鎮的復興,
這3所省中就被改為「台北市立」。

連同台北縣的板橋與新莊,
這5所戰後國民黨創立的「2流5省中」,
就得以跟原本日治時代的「1流5省中」,
一起加入台北縣市合辦的北區公立高中10校聯招,
這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北聯」。

戒嚴時代為何創設不出明星學校?

其實在戒嚴時代,當時政府鼓勵學生進技職教育,
台北縣市加起來竟然僅有10所公立高中,錄取率比大學聯考的私立大學還低。

加上那時公費的師專與護專,
還有公立的台北工專/商專,
甚至私立的明志工專,
入學分數都相當高,很多考生都直接放棄考北聯,只報五專及師專。

景美女中是戰後才設置的女子高中,

其他台灣公立的女子中學,如
北一女、北二女(中山)、竹女、中女、彰女、南女、雄女、蘭女、蓮女、東女等,
都是日治時期創立,

什麼軍訓教官、黨部、安全秘書等落扒仔,
都是戰後才由國府設立的,
根基不深、勢力不大。

另一方面,
國民政府剛遷台時,台灣的大學不多,
在中國夙有清望的教育家,例如
北一女的江學珠,
就像建中的賀翊新、
竹中的辛志平那樣,
進駐這些日治時期設立的公立女中,

老蔣的鷹犬在這些傳統名校裡,爪牙多少還是要收斂些。

景美女中在戒嚴時代,
由於公立高中的數量少,
因緣際會成了北區聯招的女生第3志願。

可惜這所戰後才設立的女中,
從創校校長鄧玉祥,在校內首創全國第一的「三民主義教室」;

到繼任校長梁素霞,
退休了還要去登記參選國民黨14全黨代表,
就能看出這所學校的黨性堅強。

了解台灣學校政治生態的人就會發現,這所學校的三大慘案

,1999年6月的軍史館張X貞命案,死者是為了寫學校規定的軍訓作業。

另外1967年10月的情人谷董X芳命案
與1981年1月的外雙溪集體溺斃案,
都是因為參加學校的「自強活動」。

戒嚴時代國民黨管制公立高中的數量,希望把學生擠到技職體系。

公立高中僧多粥少,讓家長眼中的「2流省中」,也都晉升為明星學校。

可是解嚴後,這些因緣際會搖身一變的明星學校,全都被打回原形,又成了社區學校。
沒辦法,就是時代的眼淚。
   一堆 創新 學校名 不爬文都不知以前是哪間了

引用 TOP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49.216.160.x 於 2024-09-23 08:54 發表

管仁健觀點》景美女中為何從Top3跌下神壇?

時代的眼淚又來了,
...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4-09-20/937154

管仁健觀點》你要的是真相?還是洗腦材料?

英文「教育」(education〉一詞,拉丁文原意是「引出」。

就是不直接傳授知識,而採用對話、思辨,一步步啟發對方的思考,引導出智慧。

所以,教育的本質不應該是灌輸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反而是要幫助學生「批判思考的建構」。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的方法,
而不是以「標準正確答案」的教科書方式,壓制一切的思辨能力。

戒嚴時代的女生第3志願景美女中,從原本第3名跌落至現在的28名。

會考積分更從滿分36分,降至22.8分就能考上,
已從明星高中淪為社區高中。


建中、附中、成功、北一女、中山這5家日治時代就設立的「5省中」,
戰後迄今70多年來,始終是明星學校。

無論那些掌權的高級外省人有多仇日恨日,

當年眷村小孩考上日治時代設立的「5省中」,家裡照樣放鞭炮慶祝。

戒嚴時代國民黨設置的,景女、中正(原士林)、復興、板橋、泰山(原新莊),
卻淪為家長公認的「2流5省中」


本魯提出這樣的「歷史大哉問」

讓很多黨國餘孽看了立刻老羞成怒,
私訊痛罵本魯自己是8流5專生,
憑什麼取笑「2流5省中」?
甚至汙衊本魯當年必定是糾纏景女未遂,如今才夾怨報復?
無論本魯當年讀的是什麼學校,
或本魯年輕時有無八卦,
這都與真相無關吧?

聯考真的對貧困學生有利嗎?

除了公立高中聯招,
可能還要考五專聯招、公立高職聯招、私立高中職聯招、師專,體專,藝專,各校招生,
還有再興、延平、辭修等,明星私校單獨招生,
甚至中正預校等軍校招生。

除了大學日間部聯招,
可能還要考大學夜間部聯招、
三專日聯招、三專夜聯招、
警大、警專
與軍校聯招。

,1978年的北聯最低錄取分數,
復興男生是532分,

   當年 只有四所省中聯招的x聯 435 分 "第五志願"

引用 TOP

某些觀點似是而非,真是莫名其妙!台大是日本人創立的,但是某些科系其實已經被清大.交大及成大超越,如此說來國民政府創立的學校並不見得樣樣都比日本差,怎不拿來說嘴!?叫日本派總督再來統治台灣比較快啦!無聊!!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哈密瓜 金錢 +12 批藍.揚日.拱綠 2024-10-01 04:51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我很久沒來後版,老實講有些新軍友我都不認識了!

我看到有些軍友留言,說本版藍白色彩濃厚?? ... ,老實講我很訝異~我加入本版應該有20年了!記得在2010年以前,本版其實是偏綠的軍友比較多喔!那時候深綠的軍友一狗票,每一個幾乎日本情結都很重.我只要稍微批評一下日本人,立刻就會吵成一團  .大約2010年以後,藍綠傾向的軍友比例才漸漸比較平衡.最近這幾年我幾乎都耗在臉書上,比較沒有來這裡,如今這裡的政治生態如何?我就不清楚了!...我觀察了幾天,好像一些老軍友都不見了!

政治的東西永遠辯不完,而且又容易歪樓,大伙還是少碰為妙吧!說來容易,做來難 ..

[ 本文章最後由 老楊 於 2024-10-01 23:44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哈密瓜 金錢 +12 政治.症痔...這症頭真不好治XDD 2024-10-02 05:04

發揚傳統國粹,振興民族文化

引用 TOP

[新聞] 教育部調查青年服勤意願 發放「服勤同意書」!

直接入列德社團
童軍團 社會工作服務社
大陸問題研究社 三民主義研究社
學生自治大隊 糾察隊
遙控魔型無人機社

引用 TOP

   笑屎  夜沖KTV算了 唱中國人 沒有車夜騎[]菸抽]的日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 ... n-catebreaknews_ch2
讓大陸燒腦的青春夜騎現象

聯合報/ 陳俐茹/台科大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新北市)  

中國鄭州大學生組織自發的夜間騎行活動,從鄭州到開封距離約五十公里。

靈感來自幾名女大學生為了品嘗開封著名的灌湯包而出發的一次騎行。
持著知識就是力量的熱情,他們善用共用單車深夜時段不收取調度費的計費漏洞,以避免增加額外開銷。

說到底也是「特種兵旅遊」精神的延續,依然主打一個性價比。

鄭州和開封警方先後發表聲明,進行全面交管;
鄭州很多大學也宣布封校禁止學生夜騎;
還有共用單車的運營公司都發布了「聯合公告」,宣布單車不能騎出所在區域,否則就遠端封鎖;

三管齊下把學生的交通工具給剝奪了、把學生的路給封了,然後學校把學生控制住了不允許出校門,一連串舉措背後的壓制和管控顯而易見。

「青春沒有售價,開封就在腳下」
就像「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和「特種兵旅遊」一樣,大學生們的行動經常成為一個城市流量突破的契機。

引用 TOP

   難怪 媒體小董佐總說 台大 我胚

台大入口撞牆 校園規畫最大敗筆

2024-11-18 聯合報/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台北市)  

台灣的校園規畫,
肇基於一九七○年代初期
台大校園規畫委員會與校園規畫報告書的確立,

然五十多年後的今天,
直接打臉台灣校園規畫的最新錯誤示範,卻也正出自台大。

現在不論是以走路、騎車,或開車的方式進入台大校門,
迎面而來的乃是一整面紅色清水磚牆,
完全破壞了原本一入校門轉折處順接椰林大道的開闊天際線,
而這堵牆正是即將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樓南側磚牆。

該場址原本的建築,乃興建於一九六○年代的「洞洞館」

其量體配置採「三合院」形式,
僅在北、東、西側,先後興建三棟相互呼應的建築,
即便建築體低矮內縮,
那時也完全知道要「打開」鄰接椰林大道的南側,不放任何量體,
以便保持一進台大校門轉折處的開闊氣象。

而後確立的台大校園規畫報告書,
也對椰林大道兩側建築體,有嚴格的天際線高度管制與景觀控制,

那即將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樓,
為何會在一進校門的椰林大道轉折處,放了這「第四面牆」呢?

遺憾地說,台大「撞牆」的最大關鍵原因,
正來自號稱擁有全台灣最大校地,
以及最先進、最齊備校園規畫的台大本身,一路棄守不把關。

人文大樓興建案,歷經十年的「民主審議」程序,
卻無法撼動最初的那個「黑箱作業」:
在沒有任何校內會議討論與記錄的狀況之下,
同意捐贈單位,將文學院原本規畫在兩塊不同基地上的量體,
全部壓在最醒目,也因而最攸關台大整體入口意象的椰林大道開口處。

此校門口「量體過大」卻無法移轉也無法卸載的問題,
從來未獲有效解決(即便最後下挖兩層),

讓明明一樁傑出校友捐款回饋母校的善舉,
蒙上了「財團圈地」的陰影;

讓台大不惜策略性地逃避環評而落人口實;

讓台大校園規畫報告書形同虛設、「僅供參考」。

雖然「搶救台大校門口行動聯盟」的師生與校友
多年來費盡努力,將原本已通過台大校發會的九十公尺(二十三層樓高),
一路壓低到目前的二十多公尺,
但「第四面牆」依舊堵住了校門入口。

大學之大在於「有容乃大」,

源自台北帝國大學的校門,與警衛室低矮謙遜,
椰林大道兩側退縮的歷史建築也完整和諧,

但即將完工的人文大樓,卻突兀矗立在校門入口處;

北側緊逼農業陳列館歷史建物,
東側迫近舊總圖歷史古蹟,
西側緊貼新生南路人行道,大樓梯一走下來就可以直接搭公車,
南側則是「滿溢」到椰林大道,成為一進校門就迎面而來的「第四面牆」

反諷的是,此設計才甫獲建築金石獎,
肯定其建築本體在設計細節上的用心,

但卻完全看不到其對場址所在的,
台大入口意象、椰林大道歷史空間肌理的嚴重破壞。

此台灣校園規畫史上最新、最昂貴的錯誤,
雖然順利提供了文學院許多系所對研究教學空間的迫切需求,

但也同時凸顯了捐贈單位指定建築師、實體捐贈模式的諸多問題,
更直接暴露校園規畫的形同虛設。

如今每進一次台大校園、每撞一次牆,
我們只能期待人文大樓作為台灣整體校園規畫「負面教材」的功能,
或能一再發揮,不斷啟動我們對天際線、對歷史景觀、對校園與都市界面、
對大學之大乃在「有容乃大」的深刻反省。

引用 TOP

/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2024-11-19 聯合報/ 林一平  (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一六一九計畫」的事件顯示出
歷史真相的多樣性,與未來認知的不確定性。
這提醒我們,
歷史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領域,
經由不同角度的解釋而展現出多樣的面貌。
這種不確定性也正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在二○二五年,
川普重返總統寶座後,將如何重塑美國的歷史教育?


「一六一九計畫」是一系列報導,
聚焦於奴隸制度和美國建國的主題。
這項計畫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美國的獨立理想,
並因其對學校課程的影響而引發爭議。

批評者認為
「一六一九計畫」與批判性種族理論密切相關,
換言之,
該計畫將美國描繪成一個種族主義國家,
聲稱獨立戰爭的部分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度。

「一六一九計畫」批評了美國歷史中一些傳統上受尊敬的事件和人物,

獨立戰爭中的愛國者、開國元勳,以及後來的偉人

林肯。

然而,這些觀點也引發了學術界的質疑,討論其詮釋是否過於偏頗。

「一六一九計畫」的一個爭議點是其聲稱
「美洲殖民者決定宣告獨立於英國,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奴隸制度」。

這一主張挑戰了許多人對美國建國理念的傳統看法。
而這種觀點並非學界的共識,存在不同解讀。
一八○一年一月廿四日,美國總統亞當斯
回應兩位奴隸制度廢除主義者的信。

亞當斯反對奴隸制度,
但主張其廢除應「漸進」進行,
以避免激進行動帶來的不公和侵犯人權。

然而,他錯誤地估計了當時奴隸制度的情況,
認為奴隸人數正在減少,
而實際上,它正在增長。

亞當斯是否因為不支持以激進的方式廢除奴隸制度,就被認定是在保護奴隸制度?
這值得商榷。

引用 TOP

歷史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領域,
經由不同角度的解釋而展現出多樣的面貌。
這種不確定性也正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16777

歷史的想像與誤讀:從李雙澤當年的那隻可樂瓶談起

李志銘

自1975年
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以來,
所謂「民歌運動」亦即將於明年(2025年)邁入五十周年,
並且預計在台北小巨蛋舉辦連唱三天的「民歌五十」演唱會。

耐人尋味的是,
我身邊竟有不少樂迷朋友們,迄今仍津津樂道於
當年(1976)李雙澤
在淡江大學的校園演唱會上拋掉可樂瓶,
拿起吉他開始「唱自己的歌」的傳奇佚事。

但殊不知,這樁在台灣民歌歷史上多年來一直口耳相傳
-李雙澤手持吉他和可樂瓶上台演唱所引發的「淡江事件」
(或根據楊祖珺的說法,稱之為「李雙澤可口可樂行動」),

其實早在七年前(2017)
楊祖珺為悼念好友李雙澤
昔日在淡水興化店海邊「捨身救人」逝世四十周年
所拍攝的紀錄片《尋覓李雙澤》,
即已公開澄清當年李雙澤並沒有扔砸可樂瓶。

回到現場,
或許李雙澤本人並沒有想到,
當初他刻意安排在淡江「西洋民謠演唱會」舞台上
演唱〈思想起〉和〈國父紀念歌〉,
甚至還安排找人來現場爆出噓聲-刻意製造「舞台效果」的這場「戲碼」,
不僅達到了他原本想要引起眾人關注的目的,甚至遠遠超出他的預期。

該起事件發生後,
由於外界不斷透過各種口耳相傳,
以及校園刊物的追敘、論戰,
加上後來突發的一場溺水意外導致他不幸英年早逝
(誠如好友林洲民在紀錄片《不羈》當中深自感概:
他死的時候永遠年輕),

就連當年他手上的那隻可樂瓶,
也都成了台灣民歌史上建構「李雙澤神話」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象徵符號。

有趣的是,在普羅大眾的集體記憶中,
當一個人被形塑為「神話」,
其後所衍生某種既定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
那麼就算是身邊相關的當事人出面澄清,
似乎也都很難一時抹除「神話」本身帶來的巨大影響。

近年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在導演侯季然拍攝民歌運動紀錄片《四十年》(2016年上映),
影片裡開場的展覽動畫上
還特別呈現了被傳頌多年的李雙澤當年怒砸可樂瓶高喊「唱自己的歌」的想像場景,

即使當時在場擔綱節目主持的見證者陶曉清
後來出面再三強調,砸破可樂瓶一事是誇大渲染,
李雙澤根本沒有打破可樂瓶。
事實上我們雖然也都明白這是虛構,
但這深植人心的畫面,畢竟還是令人難以抵抗。

「那是一隻在神話場景中爍爍發光的玻璃瓶。
熱血歌手拎著它上台,慷慨陳詞,
然後憤然擲之於地,霹靂一響,流光四濺,全新的歷史篇章於焉開啟」。

在我有限的閱讀記憶裡,若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回溯李雙澤往事的文章,
大概不會有比馬世芳所寫這篇
〈一九七六年那隻可樂瓶〉
更熱血激昂、更精彩生動、更戲劇化的開場白了。

然而,正因為這段經典的「開場白」寫得實在太過誘人,
儘管「民歌本人」(馬世芳自嘲語)在文章後半段已有澄清:
李雙澤當時根本沒有在台上摔破那隻瓶子,
那是後來的人加油添醋的情節。

但我想,這或許也可能導致某些讀者因此產生「誤讀」,
若非只讀了前段、而沒留意後段,
要不就是前段開場太精彩、太熱血,
讓人不禁已有了先入為主「怒砸可樂瓶」的強烈印象。

總而言之,吊詭的是,
我認為這篇文章雖然並非傳播「李雙澤神話」的源頭,
但卻在過程中明顯產生了某種推波助瀾的媒體效果。

引用 TOP

後 備 軍 友 俱 樂 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回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