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 媒體小董佐總說 台大
我胚
台大入口撞牆 校園規畫最大敗筆
2024-11-18 聯合報/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台北市)
台灣的校園規畫,
肇基於一九七○年代初期
台大校園規畫委員會與校園規畫報告書的確立,
然五十多年後的今天,
直接打臉台灣校園規畫的最新錯誤示範,卻也正出自台大。
現在不論是以走路、騎車,或開車的方式進入台大校門,
迎面而來的乃是一整面紅色清水磚牆,
完全破壞了原本一入校門轉折處順接椰林大道的開闊天際線,
而這堵牆正是即將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樓南側磚牆。
該場址原本的建築,乃興建於一九六○年代的「洞洞館」
其量體配置採「三合院」形式,
僅在北、東、西側,先後興建三棟相互呼應的建築,
即便建築體低矮內縮,
那時也完全知道要「打開」鄰接椰林大道的南側,不放任何量體,
以便保持一進台大校門轉折處的開闊氣象。
而後確立的台大校園規畫報告書,
也對椰林大道兩側建築體,有嚴格的天際線高度管制與景觀控制,
那即將完工的台大人文大樓,
為何會在一進校門的椰林大道轉折處,放了這「第四面牆」呢?
遺憾地說,台大「撞牆」的最大關鍵原因,
正來自號稱擁有全台灣最大校地,
以及最先進、最齊備校園規畫的台大本身,一路棄守不把關。
人文大樓興建案,歷經十年的「民主審議」程序,
卻無法撼動最初的那個「黑箱作業」:
在沒有任何校內會議討論與記錄的狀況之下,
同意捐贈單位,將文學院原本規畫在兩塊不同基地上的量體,
全部壓在最醒目,也因而最攸關台大整體入口意象的椰林大道開口處。
此校門口「量體過大」卻無法移轉也無法卸載的問題,
從來未獲有效解決(即便最後下挖兩層),
讓明明一樁傑出校友捐款回饋母校的善舉,
蒙上了「財團圈地」的陰影;
讓台大不惜策略性地逃避環評而落人口實;
讓台大校園規畫報告書形同虛設、「僅供參考」。
雖然「搶救台大校門口行動聯盟」的師生與校友
多年來費盡努力,將原本已通過台大校發會的九十公尺(二十三層樓高),
一路壓低到目前的二十多公尺,
但「第四面牆」依舊堵住了校門入口。
大學之大在於「有容乃大」,
源自台北帝國大學的校門,與警衛室低矮謙遜,
椰林大道兩側退縮的歷史建築也完整和諧,
但即將完工的人文大樓,卻突兀矗立在校門入口處;
北側緊逼農業陳列館歷史建物,
東側迫近舊總圖歷史古蹟,
西側緊貼新生南路人行道,大樓梯一走下來就可以直接搭公車,
南側則是「滿溢」到椰林大道,成為一進校門就迎面而來的「第四面牆」
反諷的是,此設計才甫獲建築金石獎,
肯定其建築本體在設計細節上的用心,
但卻完全看不到其對場址所在的,
台大入口意象、椰林大道歷史空間肌理的嚴重破壞。
此台灣校園規畫史上最新、最昂貴的錯誤,
雖然順利提供了文學院許多系所對研究教學空間的迫切需求,
但也同時凸顯了捐贈單位指定建築師、實體捐贈模式的諸多問題,
更直接暴露校園規畫的形同虛設。
如今每進一次台大校園、每撞一次牆,
我們只能期待人文大樓作為台灣整體校園規畫「負面教材」的功能,
或能一再發揮,不斷啟動我們對天際線、對歷史景觀、對校園與都市界面、
對大學之大乃在「有容乃大」的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