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達 談 軍事電影

一直想開此主題,因為軍事與電影是我到目前為止還保有對生命活力的要素,
或許是宿命的安排,或許是強加附會的想像,
但命運就真的讓我的事業和軍事與電影近20年來一直依附著------------------

第一部電影 : 聖保羅砲艇

選這部當第一部電影可能會有很多軍友很意外,但我一直認為可能就是這部電影影響了我一生-----------



民國54年(1965),距今48年前,才在前一年以《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拿到最佳影片及導演的勞勃懷斯,拍攝第一部到台灣的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砲艇》,
當年我4歲,我父親因為略暗英語加上又常愛在外交際,居然被聖保羅砲艇劇組網羅為該片的工作人員。


聖保羅砲艇的照片連當時的報社都沒有,因為開鏡時該艇尚在基隆外海

這部電影內容描述1926年中國內戰期間,美國砲艇聖保羅號奉命由上海溯長江而上,赴長沙保護美僑撤離的故事。
1960年代拍片時美國正與中國交惡,所以電影其實是在台灣和香港兩地取景,因當時台灣在軍事和財政上都需要依賴美國,
當局指示國民黨營的中國電影公司務必全力協助老美拍片,取景地點遍及基隆、淡水、大稻埕、艋舺龍山寺等。
惟該劇情寫實的表現出中國軍閥惡鬥和民族性的醜陋面,正好打中蔣介石政權從中國敗退到台灣的要害,而被禁止在台灣上映。
直到民國80幾年才解禁,但已成老電影。


導演勞勃懷斯

可能當時我木訥乖巧又或許老美沒看過東方小孩,我父親時常帶我去到拍攝現場,
說實話,雖然我只有4歲,但我的確還記得這艘船,也還記得劇組在船艙下賭博,
我父親當時迷上攝影,所以留下來許多珍貴的照片。


我與當時的執行製片的合影

這是當年的報紙稿

好萊塢電影 《聖保羅砲艇》開鏡

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砲艇》,今日在基隆火車站前的一號碼頭開鏡,拍攝上海黃埔灘的群眾大場面。為了符合劇情所設定的1920年代背景,原停泊在一號碼頭的船隻已全部遷出、附近道路也實施交通管制,百餘艘老式帆船、小舢舨和十餘輛老爺汽車、黃包車、獨輪推車散佈在江邊、岸上,讓人恍若置身過往時空;至於委託香港船公司打造的250噸江防淺水砲艇「聖保羅號」則隱身於和平島八尺門外,並未現身。今日拍片現場,660名「背景」演員或蹲、或坐、或立、或行分散在場景四周,百餘名「近景」演員則在碼頭上作有計劃的行動,整場戲在導演勞勃.懷斯的嚴格要求下,重複了七次之多。場景外圍約有兩萬餘名群眾一早即從各方匯聚於此,一起躬逢了第一次好萊塢電影在台拍攝的盛會。

《聖保羅砲艇》改編自李察.麥金納(Richard McKenna)的原著小說,描述美籍砲艇「聖保羅號」1926年被派遣至中國的故事。三年前,勞勃.懷斯看到這部小說,認為其中所提到的人、時、地都非常新奇,對美國觀眾應該具有相當吸引力,因此開始著手籌拍,並千里迢迢前來東方取景,以求符合故事的空間背景。《聖保羅砲艇》的全片預算為750萬美元,在台灣預計工作88天,主要場景包括設定為上海黃埔江外灘碼頭的基隆一號碼頭、設定為洞庭湖的基隆和平島八尺門,以及設定為湖南湘江的五堵基隆河畔,此外亦計劃在台北圓環、迪化街、萬華龍山寺等地取景,並租用中央電影公司士林製片廠A棚拍攝部分內景戲。為了這次大規模的移地拍攝計畫,投資《聖》片的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除派遣七十多名專業人員來台工作外,之前並已在台招考、培訓了75名工作人員,以便在拍攝期間協助翻譯和其他技術工作。除此之外,中影部分員工如劉藝(協助製片)、羅慧明(協助美術設計),以及燈光、佈景、攝影、化妝、道具、服裝等五十餘人,亦應聘參與《聖》片的拍攝,演員部分則有王菲、盧葦、吳衍、夏仲應、張斯萬、王曉、黃明來、張允文、嘯仰、馬影等十人簽妥合約,將在片中飾演砲艇上的水手。(註:原國聯公司男員秦沛稍後也加入演出,在該片中飾演戲份較重的學生領袖角色,並隨福斯公司外景隊回美國繼續拍攝內景部分)

福斯公司在1957年底亦曾計劃來台拍攝人物傳記片《六福客棧》(馬克.羅勃遜導),後因劇情涉及中國纏足等惡俗引發爭議,而取消在台拍攝。《聖》片這次得以順利成行,是中、美電影界合作的一個開端。該片明年1月結束在台工作後,將轉往香港拍攝部分外景,之後返回美國拍攝內景,預計年底前可完成上映


我父親在拍攝現場拍的第一男主角--史提夫麥昆


當時的女主角是才滿20歲的甘蒂絲柏根,這是他給我父親的簽名照


片場休息時我父親拍甘蒂絲柏根的側影

我一直到快30歲才看到這部電影,當時看完老實說一點都沒感覺,但我卻無法忘懷這些老照片
也重此與電影解了近50年的緣!
評論(53)



引用:
原文由 M2_4.2 於 2013-06-08 09:44 發表
1970年的Catch 22 (22條軍規),當年翻成"二十二支隊"。小時候以為是正規戰爭片,看了之後大失所望,因為實在看不懂其中想表達的反戰意思


http://www.youtube.com/embed/G41SJUIawVo
正好前兩天看到吳念真寫的"那些年那些事",裡面說到當年"22支隊"上映時,他的一個朋友是戲院的跑片小弟,有天不知為何,帶著其中一捲片盤失蹤了,於是接下來幾天的觀眾,看的都是少了一段(大約15-20分鐘)的"22支隊",竟然也沒人抗議。

大概這個片子實在太深奧也太藝術,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但是那年頭的文青(是的,民國50、60年代就有"文藝青年"這個名詞)也不敢說自己看不懂。

我是民國70幾年時,從錄影帶店租了一捲回家看,原來就難懂的劇情,又加上不知所云的中文翻譯,看了一小段就投降放棄了。



引用:
原文由 猛沃營參一 於 2013-06-08 21:42 發表
正好前兩天看到吳念真寫的"那些年那些事",裡面說到當年"22支隊"上映時,他的一個朋友是戲院的跑片小弟,有天不知為何,帶著其中一捲片盤失蹤了,於是接下來幾天的觀眾,看的都是少了一段(大約15-20分鐘)的"22支隊",竟然也沒人抗議。

大概這個片子實在太深奧也太藝術,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但是那年頭的文青(是的,民國50、60年代就有"文藝青年"這個名詞)也不敢說自己看不懂。 ...
Catch-22是由一部1961年Joseph Heller寫的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的,並不是真有這條軍規。原本作者想叫"Catch-18"的,但當時正好有一本二次大戰小說叫"Mila18"先問世,出版社怕兩者搞混,要求作者改名,Heller遂改18為22。進口片商怕沒人來看,就把片名翻譯成"二十二支隊",小弟當時才小學,看到廣告說是二次大戰,又是飛機大砲的,就討了零用錢跑去看。當然看後心得是"張飛打岳飛,殺的滿天飛"的。

參一大說的當年文青看過本片後,看不懂也不敢說自己看不懂的狀況,小弟也有過一次體驗。大三時"火戰車"挾金像獎提名聲勢在獅子林放映,小弟和同學在金像獎發怖前跑去看,全戲院大約只賣了兩成座左右,看完後就聽到有人在罵"K!這是甚麼爛電影,看不懂在說什麼......"。之後金像獎宣佈該片得到最佳影片,過沒幾天小弟和同學又經過獅子林,厚,排隊買票的人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看出來的人還津津有味討論說"好片呀,好片!"。我和同學只有相視苦笑,這真是同一部"火戰車"嗎?





『法國中尉的女人』?  還好,時空跳躍方式表演,還跟得上,不像Catch-22要很了解美國文化才能懂

[ 本文章最後由 M2_4.2 於 2013-06-11 07:31 編輯 ]



引用:
原文由 猛沃營參一 於 2013-06-08 21:42 發表
...大概這個片子實在太深奧也太藝術,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但是那年頭的文青(是的,民國50、60年代就有"文藝青年"這個名詞)也不敢說自己看不懂。 ...
民國五六十年代的文青才是真正的文青,當時以知識分子自居的青年,關心社會,深度閱讀,愛好文藝與思索那是基本功
這或許和當時整個台灣社會有關:政治高壓,經濟尚弱,所以青年人對未來有著嚴刻的思索,想要打出一條出路。
到民國七八十年後,文青事實上是逐步消失了,原因也不難理解:經濟起飛,政治鬆動,青年人賺錢或從政去了。
最近這幾年文青兩字又冒出頭來,但這到底是五六十年代的復刻版還是仿冒版,也許還要過些年才能斷定
不過我是覺得也許既是復刻版也是仿冒版罷:是復刻版是因為外在環境又變差了,這讓青年人不能不又想出路;仿冒版則是因為:現在的「文青」是有滿腔不滿,但在深度閱讀和思索這兩件事上,卻薄弱得太多。更多的只是擺出「文青」的姿態,卻少下了基本功,所以對未來也提不出深刻的想法。而且,因為商業活動的盛行,「文青」兩字對多數人來說,變成只是廣告或電視所帶動的一種「時髦」。

路人 27.51.144.x


這個片名中有wars,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軍事電影"?





撇開玩笑,喬治盧卡斯後來提到,他在拍反抗軍攻擊死星排氣管的時候,"借用"了許多1955年英國"水壩終結者Dambusters"電影的橋段。網路上有人就把該電影中最後攻擊水壩的影片片段配上星際大戰的音效,還配合的真好





另外盧大師也"借用"了"633轟炸大隊"不少構思,同樣有人把這兩片來個二合一,大家一起看看




烈火焚身 - incendies
烈火焚身 - incendies

一部令人深思黎巴嫩內戰的影片. 令人想像不到結局,看完後你會痛恨戰爭的慘酷...







.
..
...

[ 本文章最後由 210師少尉 於 2013-06-13 06:50 編輯 ]



豬排山 - Port Chop Hill, 被人遺忘的韓戰

為什麼零北百看不厭的戰爭,卡賓槍打阿共軍....





.
..
...

[ 本文章最後由 210師少尉 於 2013-06-13 07:04 編輯 ]



引用:
原文由 步五營參一 於 2013-04-29 00:12 發表
一直想開此主題,因為軍事與電影是我到目前為止還保有對生命活力的要素,
或許是宿命的安排,或許是強加附會的想像,
但命運就真的讓我的事業和軍事與電影近20年來一直依附著------------------

第一部電影 : 聖 ...
貼一張,應該很少人看過的照片
這張是史提夫麥昆來台拍聖保羅砲艇時的照片
史提夫麥昆是出名的喜歡騎車,有些電影中的騎車飛越都是他本人.
照片中這台車,看得出是雙缸二沖程車種,怎看都是國外帶進來的...




下個月七號,有部電影"紅翼行動"根據美軍海豹部隊-紅翼行動(海豹成軍以來最大挫敗)的真實故事拍攝而成.
"紅翼行動"介紹請參考如下網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1925.htm?fr=ala0_1_1
電影介紹預告片請參考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7XDCrBEUFQ



[ 本文章最後由 耶瑟倫Excellen 於 2014-01-02 17:14 編輯 ]




發表評論
標題 (可選)
選項
禁用 URL 識別
禁用 表情
禁用 Discuz!代碼
使用個人簽名
接收新回覆郵件通知

       [完成後可按 Ctrl+Enter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