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達 談 軍事電影

一直想開此主題,因為軍事與電影是我到目前為止還保有對生命活力的要素,
或許是宿命的安排,或許是強加附會的想像,
但命運就真的讓我的事業和軍事與電影近20年來一直依附著------------------

第一部電影 : 聖保羅砲艇

選這部當第一部電影可能會有很多軍友很意外,但我一直認為可能就是這部電影影響了我一生-----------



民國54年(1965),距今48年前,才在前一年以《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拿到最佳影片及導演的勞勃懷斯,拍攝第一部到台灣的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砲艇》,
當年我4歲,我父親因為略暗英語加上又常愛在外交際,居然被聖保羅砲艇劇組網羅為該片的工作人員。


聖保羅砲艇的照片連當時的報社都沒有,因為開鏡時該艇尚在基隆外海

這部電影內容描述1926年中國內戰期間,美國砲艇聖保羅號奉命由上海溯長江而上,赴長沙保護美僑撤離的故事。
1960年代拍片時美國正與中國交惡,所以電影其實是在台灣和香港兩地取景,因當時台灣在軍事和財政上都需要依賴美國,
當局指示國民黨營的中國電影公司務必全力協助老美拍片,取景地點遍及基隆、淡水、大稻埕、艋舺龍山寺等。
惟該劇情寫實的表現出中國軍閥惡鬥和民族性的醜陋面,正好打中蔣介石政權從中國敗退到台灣的要害,而被禁止在台灣上映。
直到民國80幾年才解禁,但已成老電影。


導演勞勃懷斯

可能當時我木訥乖巧又或許老美沒看過東方小孩,我父親時常帶我去到拍攝現場,
說實話,雖然我只有4歲,但我的確還記得這艘船,也還記得劇組在船艙下賭博,
我父親當時迷上攝影,所以留下來許多珍貴的照片。


我與當時的執行製片的合影

這是當年的報紙稿

好萊塢電影 《聖保羅砲艇》開鏡

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砲艇》,今日在基隆火車站前的一號碼頭開鏡,拍攝上海黃埔灘的群眾大場面。為了符合劇情所設定的1920年代背景,原停泊在一號碼頭的船隻已全部遷出、附近道路也實施交通管制,百餘艘老式帆船、小舢舨和十餘輛老爺汽車、黃包車、獨輪推車散佈在江邊、岸上,讓人恍若置身過往時空;至於委託香港船公司打造的250噸江防淺水砲艇「聖保羅號」則隱身於和平島八尺門外,並未現身。今日拍片現場,660名「背景」演員或蹲、或坐、或立、或行分散在場景四周,百餘名「近景」演員則在碼頭上作有計劃的行動,整場戲在導演勞勃.懷斯的嚴格要求下,重複了七次之多。場景外圍約有兩萬餘名群眾一早即從各方匯聚於此,一起躬逢了第一次好萊塢電影在台拍攝的盛會。

《聖保羅砲艇》改編自李察.麥金納(Richard McKenna)的原著小說,描述美籍砲艇「聖保羅號」1926年被派遣至中國的故事。三年前,勞勃.懷斯看到這部小說,認為其中所提到的人、時、地都非常新奇,對美國觀眾應該具有相當吸引力,因此開始著手籌拍,並千里迢迢前來東方取景,以求符合故事的空間背景。《聖保羅砲艇》的全片預算為750萬美元,在台灣預計工作88天,主要場景包括設定為上海黃埔江外灘碼頭的基隆一號碼頭、設定為洞庭湖的基隆和平島八尺門,以及設定為湖南湘江的五堵基隆河畔,此外亦計劃在台北圓環、迪化街、萬華龍山寺等地取景,並租用中央電影公司士林製片廠A棚拍攝部分內景戲。為了這次大規模的移地拍攝計畫,投資《聖》片的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除派遣七十多名專業人員來台工作外,之前並已在台招考、培訓了75名工作人員,以便在拍攝期間協助翻譯和其他技術工作。除此之外,中影部分員工如劉藝(協助製片)、羅慧明(協助美術設計),以及燈光、佈景、攝影、化妝、道具、服裝等五十餘人,亦應聘參與《聖》片的拍攝,演員部分則有王菲、盧葦、吳衍、夏仲應、張斯萬、王曉、黃明來、張允文、嘯仰、馬影等十人簽妥合約,將在片中飾演砲艇上的水手。(註:原國聯公司男員秦沛稍後也加入演出,在該片中飾演戲份較重的學生領袖角色,並隨福斯公司外景隊回美國繼續拍攝內景部分)

福斯公司在1957年底亦曾計劃來台拍攝人物傳記片《六福客棧》(馬克.羅勃遜導),後因劇情涉及中國纏足等惡俗引發爭議,而取消在台拍攝。《聖》片這次得以順利成行,是中、美電影界合作的一個開端。該片明年1月結束在台工作後,將轉往香港拍攝部分外景,之後返回美國拍攝內景,預計年底前可完成上映


我父親在拍攝現場拍的第一男主角--史提夫麥昆


當時的女主角是才滿20歲的甘蒂絲柏根,這是他給我父親的簽名照


片場休息時我父親拍甘蒂絲柏根的側影

我一直到快30歲才看到這部電影,當時看完老實說一點都沒感覺,但我卻無法忘懷這些老照片
也重此與電影解了近50年的緣!
評論(53)



同時同為210師營參一的林總編籌劃多時的大作出刊,是一定要讚聲助拳的!
補幾張當年的照片,來自中國陸軍畫刊,民55年5月。









我也來野人獻曝 這裡有不少關於該片的花絮 由回應看來當時的台灣政府 對美國人要求也未必照單全收
http://miklosrozsa.blogspot.co.nz/2008/02/1966.html





我是覺得這張三輪車運轉手的裝扮,比較台味,似乎不太合上海灘的風格耶 ...
第一眼,覺得台灣農村常見的「斗笠」,好像很少出現在中國大陸上(由印像中的記錄照片),尤其是華中或華北地區,
反正,外國人也看不懂的啦 ... 哈哈 ...  



我最欣賞的戰爭電影近的有前進高棉和金甲部隊,遠的有雷瑪根鐵橋與坦克大決戰。



戰爭片,與戰爭有關的題材,都算是廣義的戰爭片.
有部片子,我推薦一下.對岸演員姜文自導自演的黑色戰爭喜劇片---鬼子來了
本片在中國禁演,但對岸視頻可輕易找到.youtube上亦有.
片子從遊擊隊在姜文家扔了兩個被綑綁手腳,矇著眼臉的日軍戰俘開始.....

這片子,讓我對姜文演導功力,刮目相看!





引用:
原文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3-04-29 11:19 發表


我是覺得這張三輪車運轉手的裝扮,比較台味,似乎不太合上海灘的風格耶 ...
第一眼,覺得台灣農村常見的「斗笠」,好像很少出現在中國大陸上(由印像中的記錄照 ...
野戰砲兵大

圖中那個不是三輪車,三輪車前面有個輪子、把手,是腳踏車的形式,騎起來輕鬆多了。

像圖裡顯示那個叫人力車,又叫東洋車,車夫拉著是用跑的,很辛苦。

人力車夫很少穿鞋的,因為布鞋不用幾天就磨穿了。

我當兵時,1984年《聖保羅砲艇》,《北京55天》、《六福客棧》等老蔣時代被以「辱華」為名禁播的西洋老電影,全都開放了,其實那時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已在轉變了,洋片辱不辱華,小蔣已不關心,他擔心的應該是老美會不會「棄台」。

[ 本文章最後由 小瓜呆 於 2013-04-30 23:04 編輯 ]



強力推薦以下影片.
1981年/德國/Das boot (從海底出擊)全片德語發音.
此片除故事虛構外,其他廠景/道具考證之外,演員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呈現都相當不錯.

片中沒有什麼鶯鶯燕燕的男女情懷(珍珠港...那個掰片),
可以看見出任務前的狂歡(喝酒亂吐)以及忠於自己團體但也趁機嘲諷怒罵官僚(王牌艇長借酒裝笑瘋虧希特勒,以及艇內用餐時虧納粹青年團的菜鳥),
還有那一臉油垢鬍渣亂長的樣子,這是潛艦兵出勤後的標準模樣

這張三人合照,就是當時常見的電影宣傳照片,最右方一人為本故事敘述的串場人物一名記者,中間這位即是U艇艇長


以下幾張,可以看見艇內空間狹小,以及艦艇兵的服裝多樣化(有私人毛衣類),還可以看見帆罩上值勤防水外套/帽(第三張左二),
以及U艇兵特有的圓領皮質外套(第二張右一),此外套最後連陸面戰車兵都使用
德軍在開戰前半,勢如破竹,曾多次擄獲法軍以及英軍的經理庫房.
東西多道也播發給自己的部隊使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將北非英軍陸軍的短腰上衣(第三張左一),撥給U艇兵使用.
法軍的毛內衣褲襪則到最後玻給東進的地面部隊使用






艇內的廠景,相當寫實...
柴油引擎室,下面這位輪機士官,他說最美妙的聲音就是引擎全開順利運轉的節奏,這張是他待在引擎室準備接受深水炸彈的攻擊

同樣一段場景

這張是事後展示所拍攝的照片


前魚雷艙,這是記者剛上艇內沒多久,到處照像,可以看見頭髮鬍子都還算短.魚雷上似乎塗滿油脂

可以對比一下

上下兩張為前後相反方向照的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擊前的聚會好好把握良宵...

(不知為何...這讓我想起在基隆西4碼頭等船時,有人就會跑去鐵路旁豆干厝想再溫存一下的畫面)


總之...找的到片的,值得花個兩三個小時(看你找到哪種剪接版)好好看看

[ 本文章最後由 阿丸 於 2013-05-01 01:22 編輯 ]



第二部電影 : 「傑克雷恩系列」

20幾年前(1990年),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在1984年由美國海軍出版社出版的處女作
《獵殺紅色十月》改拍同名電影,當時正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加上電影由《終極警探》的導演約翰麥特南執導,
美國海軍由於1986年湯姆克魯斯的《悍衛戰士》建立了絕佳的公關印象,
全力支援該片除了提供專家意見並派了海軍士官兵充當「達拉斯」的船員,
使得這部難度很高的電影得以問世,並創造極高的票房。


《獵殺紅色十月》

克蘭西是股票分析師,從來沒當過兵,靠著職業習慣與資料收集,利用閒暇時間寫出《獵殺紅色十月》,
美國海軍出版社審核其原稿時,特別請了兩位資¬深海軍軍官協助,
其中之一在看完原稿後竟然反對出書,因為「它洩露了太多當時的作戰¬機密」。
出版後狂銷7百萬本,後來還成了美國海軍參謀大學和戰爭學院同時指定的一本反潛戰教材。
因為寫的太好,太逼真,克蘭西還因此被中央情報局CIA請去談話,追問他是不是有國防部官員洩密給他。



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

《獵殺紅色十月》是以退役海軍軍官的軍事歷史學家,
爾後進入美國中央情報局當分析師的傑克雷恩(Jack Ryan)為主角,
電影當時所中意的男主角是在1987年在電影《軍官與間諜》所飾演海軍中校的凱文柯斯納,
但當時柯斯納正在籌拍他的曠世巨作《與狼共舞》,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了二線演員亞歷鮑德溫,
而另一主角紅色十月的艦長雷米斯就不得不找一位知名的演員,
當時已近60歲的史恩康納萊就在此情形下出線,該片也因此以他掛頭牌,
為此劇本也額外的加了許多他的戲,例如在冰島南部水域的紅色一號通道
紅色十月驚心動魄的緊急規避蘇聯熊狐步式反潛轟炸機投放的魚雷這一幕。
就是原著中所沒有的。


亞歷鮑德溫

另外一點心得是導演約翰麥特南,他對語言的邏輯特別重視,
本片一開始只要是屬於蘇聯的場景是以俄語發音,艦上的官兵則多半是由俄國移民擔任,
而當影片漸入情節時,則改為英語發音,等到兩艘艦艇人員碰面又改為各自母語,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他執導1999年的 《終極奇兵》 The 13th Warrior,本片以北歐為背景,
男主角原用英語發音,但為了學習北歐語,劇中安排了幾幕學習語言的場景,場景結束後每位演員都改講英文。

繼《獵殺紅色十月》大賣後,
電影公司派拉蒙食髓知味的隨即籌拍湯姆克蘭西在1987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說《愛國者遊戲》,
這本原著其實是主角傑克雷恩的前傳,演員當然應由亞歷鮑德溫主演雷恩,
但據傳鮑德溫獅子大開口而電影公司卻認為獵殺的成功史恩康納萊應居首功,
出錢的是老大,派拉蒙電影公司情願給片酬較高的哈里遜福特而捨鮑德溫,
但當時已近50的哈里遜福特勢必需修改原劇本方能符合傑克雷恩的形象,
1992年電影《愛國者遊戲》上映。
哈里遜福特在兩年後繼續扮演傑克雷恩,演出克蘭西在1989年所出版的《迫切的危機》,
這時雷恩已是中情局代理副局長。


《愛國者遊戲》


《迫切的危機》

2002年再開拍傑克雷恩系列小說《恐懼的總和》,哈里遜福特此時已近60歲,
電影公司遂啟用當時剛拍完珍珠港的班艾佛列克繼續扮演傑克雷恩,
可惜此不電影無論票房及口碑均不佳,也導致艾佛列克的電影生涯走入低潮,近年由於演而優則導又重回榮耀。


《恐懼的總和》

湯姆克蘭西筆下的傑克雷恩最後當上了美國總統,但由於《恐懼的總和》票房不佳,
加上後期作品有醜化中國及美國英雄主義過於高漲的情節不斷,
好萊塢考慮亞洲市場亦不敢隨意啟動,
但這幾年諜報片也成為市場主流之一《神鬼認證》系列、《不可能的任務》、不死鳥007等,
派拉蒙終於重新將傑克雷恩搬回銀幕,
由英國名導肯尼斯布萊納與偶像新星克里斯潘合作,
這次的傑克雷恩將回到當中情局的幹員,美國將於在今年聖誕節上映。



克里斯潘將扮演新一代的傑克雷恩

傑克雷恩系列小說
•        1984年《獵殺紅色十月》
•        1987年《愛國者遊戲》
•        1988年《克里姆林宮的樞機主教》
•        1989年《迫切的危機》
•        1991年《恐懼的總和》
•        1994年《日美開戰》
•        1996年《總統命令》
•        2000年《熊與龍》
•        2002年《紅兔子》
•        2005年《老虎牙》


湯姆克蘭西可能沒想到在《獵殺紅色十月》大賣後,
美國國防部突發奇想居然主動請他走訪四軍(含陸戰隊),
用他的生花妙筆替國防部做宣傳,一輩子沒當過兵的克蘭西欣然同意,
深入淺出寫出了四本非常值得收藏的書。








引用:
原文由 步五營參一 於 2013-05-01 16:18 發表
第二部電影 : 「傑克雷恩系列」

20幾年前(1990年),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在1984年由美國海軍出版社出版的處女作
《獵殺紅色十月》改拍同名電影,當時正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加上電影由《終極警探》的導演約翰麥 ...
我最愛看的是永遠不會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 "(Red Storm Rising)
他的小說只買到恐懼的總和就停了,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太愛國了XD

路人 114.33.153.x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14.33.153.x 於 2013/05/01 19:49 發表

我最愛看的是永遠不會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 "(Red Storm Rising)
他的小說只買到恐懼的總和就停了,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太愛國了XD
談到永遠不會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RED STORM RISING),
另外有一部已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CRIMSON TIDE),也是一部經典的潛艦好片,

兩位影帝在片中聯手飆戲,各自堅持自己的職掌,真也是難得好片,

不過我對片中擔任副長兼XO的杭特(丹佐飾)其官階有些訝異,美國一級戰鬥核子潛艦副長似乎竟只是少校官階??
應該有呼應戰爭片主題,沒把樓蓋歪,不過,多數人似乎對潛艦影片有較多回響?

劇情簡介
繼《獵殺紅色十月》之後另一部出色的潛艇電影,美國高收逾九千萬美元票房。蘇聯發生政變時,叛變者控制了一個核子飛彈基地,威脅要攻擊美國。

美國政府急命阿拉巴馬號核子潛艇準備反攻,但就在是否要下達攻擊令的關鍵時刻,潛艇的通訊系統發生故障,無法判斷攻擊令的真偽。潛艇指揮官(金哈克曼)決定發射,但新來的副官(丹佐華盛頓)卻認為此事關重大,應確定訊息再說,不惜因此發動叛變囚禁上司。

本片大部份篇幅均在潛艇的封閉空間內發生,但導演鏡頭運用靈活,節奏與氣氛相當緊湊,加上兩位主角飆戲精彩,娛樂效果極度出色。


*******************************
flymonster 金錢         +1 丹佐的副長角色有點類似國軍的輔導長政戰主官的意味
>> 美軍編制中真有那種政委丶POA 職務呀?
因為杭特片中是副長兼執行官(XO),所以我無法理解他在片中角色?他似乎是給海軍正潛艦戰鬥兵科出身的艦長看不起的一般海軍中非戰鬥兵科??

[ 本文章最後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3-05-03 00:12 編輯 ]



引用:
原文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3-05-01 21:20 發表


談到永遠不會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RED STORM RISING),
另外有一部已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CRIMSON TIDE),也是一部經典的潛艦好片,

兩位影帝在片中聯手飆戲,各自堅持自己的職掌,真也是難得好片, ...
經您一提才發現我打錯字了!
當年這本書是翻成紅色風暴,
書中是描述WW3真的開打了(Warsaw Pact跟NATO)
但戰場侷限在歐洲(連戰術核彈都用上了)

至於赤色風暴也看過(HBO),
但我覺得這部片著重的地方比較不一樣!!

路人 114.33.153.x


引用:
原文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3-05-01 21:20 發表


談到永遠不會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RED STORM RISING),
另外有一部已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CRIMSON TIDE),也是一部經典的潛艦好片,

兩位影帝在片中聯手飆戲,各自堅持自己的職掌,真也是難得好片, ...
報告學長,因為丹佐的副長在片中的行為,印象中國軍的政戰主官也是有類似的任務
左岸的三軍跟武警部隊中,也有著黨部的政委跟書記這種監軍角色的職務在
政協政委之類的職務,一直都存在於像前蘇聯(現在的俄羅斯軍方還有沒有不曉得)
還有左岸的三軍武警部隊中,中華民國大概是全世界非共產國家中唯一還有保留
類似職務的軍隊了吧
至於在美軍編制中,好像並沒有像我們陸軍有個副連長的編制,都是從排級幹部最資深
一員選擇做為XO(連長的執行官),在很多戰爭電影中都有此角色,印象最深的就是
諾曼地大空降影集,迪克溫特斯少尉一開始在E連的職務(XO兼第二排的排長)



引用:
原文由 步五營參一 於 2013-04-29 00:12 發表
一直想開此主題,因為軍事與電影是我到目前為止還保有對生命活力的要素,
或許是宿命的安排,或許是強加附會的想像,
但命運就真的讓我的事業和軍事與電影近20年來一直依附著------------------

第一部電影 : 聖 ...
這部電影解禁在台灣上演的正確時間是在民國七十三年春節,大年初一晚間八點新聲戲院那場觀眾只有兩人──我跟我馬子:人家現在是某技術學院的助理教授:正在進修博士;育有ㄧ兒ㄧ女,夫妻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祝福她!



引用:
原文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3-05-01 21:20 發表


談到永遠不會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RED STORM RISING),
另外有一部已拍成電影的「赤色風暴」(CRIMSON TIDE),也是一部經典的潛艦好片,

兩位影帝在片中聯手飆戲,各自堅持自己的職掌,真也是難得好片, ...
那個時候老爸的腦袋還沒退化很多的時候~
跟老爸一起看過這部片子~
我有問老爸說丹佐華盛頓演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老爸說丹佐是副艦長~
老美對蔣經國設立政戰系統到現在還是不能接受~因為他們沒有這個職務~
老爸有特別把老美的編制說了一下~
主官~副主官(XO)~還有一個士官長(掌管所有士官)~
主官的職責大家都知道~副主官主管後勤~等同我們的參四~士官長主管訓練~
海軍船上的士官長就是商船上的大副~
老爸是說士官長雖然官階比軍官小~但是除了他的老闆主官和XO之外~其他任何軍官說的他一律不服從~
老爸在海陸時在左營有跟老美打過交道~他在來台灣之前在濟州島的老美戰俘營待過三四年~
老美對老爸一直都很好~還會給老爸紀念品跟通融交關~
只是不知道老爸說的跟其他學長們知道的一不一樣~



因為有龐大的電影工業支持,美國電影在工具層次,確實是世界最先進。
我說工具層次是,當他們拍戰爭片時,戰爭的時空背景考證、當時時空的武器裝備、乃至人物對話編寫、影片的視覺效果等等,都有相關的技術人才負責把關。所以他們拍的片,通常很好看。往往他們的B級製作,就是別國A級製作的水準。
但是,美國也因為技術層次太過發達,在人文深度上往往受到限制。他們的戰爭片比較難有足夠深刻的對戰爭的反思。當然不是說他們不會反思,只是一旦要深入反思,他們的製作環境就會抗議:講得太深會影響票房。所以美國拍的戰爭片,很少能達到藝術的層次。
不過,也因為他們有強大的電影工業當門檻或箝制,所以在另一方面,充滿意識型態的電影也沒那麼容易被製作出來。像希特勒當年利用閱兵拍的紀錄片《德意志的勝利》這種片,也不太可能出現在美國。這部片作品展現了強大的秩序美學,後來變成各國拍閱兵時模仿的對象。
美國可說是個建立在平凡之上的偉大國家。

路人 27.51.9.x



發表評論
標題 (可選)
選項
禁用 URL 識別
禁用 表情
禁用 Discuz!代碼
使用個人簽名
接收新回覆郵件通知

       [完成後可按 Ctrl+Enter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