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回憶:國軍二十四經典戰役-南麻會戰



國共戰前態勢:
魯南戰鬥態勢:
1946年底開始,國軍徐州方面相繼發動了蘇北魯南攻勢。至1947年初,國軍攻入山東南部地界;同時,駐守濟南的王耀武所指揮的山東地方部隊(以73軍為主力)則沿著膠濟鐵路南下,企圖與徐州方面國軍會師臨沂,南北夾擊,全殲華野。華野為擊破國軍,採取南徹北攻的戰略戰術,主動放棄中共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臨沂市,以一個空城為代價,換取了萊蕪戰役全殲國軍一個綏靖區司令部的重大勝利,徹底擊垮了山東地方部隊,使得南北夾擊計劃破滅。
1947年春,國軍自臨沂徐圖北進。為防止華野再次突襲,國軍採取平推戰術,以74師為中央,以83師,25師,11師,第7軍等為側翼,相機攻佔蒙陰,新泰。5月,華野再度捕捉戰機,在坦埠地區圍困國軍精銳74師,迅速殲滅,造成了孟良崮大捷。
雙方戰鬥序列
作戰時間:1947.06∼1947.07。 作戰地區:山東省淄博市南麻鎮。
參戰雙方 國軍 整編第十一師、整編第八師、整編第九師、第二十五師、第六十四師。胡璉、高魁元、范漢傑,黃百韜
共軍 沂蒙山區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劉伯承
戰鬥經過:
戰役簡介: 國共內戰爆發後,整編第11師更以主力出現,南麻攻守保衛戰可以說是經典戰役。整編第11師主守南麻,華東野戰軍出動3個縱隊主攻,1個縱隊及3個團打援,想要像 孟良崮戰役 殲滅整編74師那樣殲滅整編11師,可此次與孟良崮不同的是整編第11師在這之前做過充足的準備,且據有子母堡,有著堅固的防禦。而各馳援的友軍在嚴厲的要求下,作戰都十分的賣力。
  胡璉將軍親自坐鎮南麻指揮戰鬥,南麻戰鬥之慘烈,交戰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整編第11師打到最後彈藥補給跟不上,胡漣只得將彈藥分配到前線上,上刺刀且節約使用。
  就在華東野戰軍將要發動總攻前不久,整編第11師果斷出擊,變被動為主動,打亂了華東野戰軍的部署,不但逃脫了被圍殲的命運,而且能主動出擊,使華東野戰軍陣腳大亂,華東野戰軍見圍殲無望,便決定撤退,而整編第11師乘勝追擊,造成華東野戰軍更大的損失。
此役當時虎軍部隊番號為整編第118旅,隸屬於整編第十一師,旅長為高魁元。
  南麻位於山東沂蒙山區的中央,對日抗戰期間,山東省政府遷駐於此。勝利前後,陳毅共軍佔據此地,作為中原共區的主要根據地。這次國軍進剿,選定以南麻周邊為決戰的主場,為配合全盤外線作戰的戰略態勢,以誘敵決戰為目的。國軍先以戰鬥力強大整編第十一師為前端,楔入南麻,其它進剿部隊,則遠離南麻,把整十一師形成為孤立的釣餌,誘使陳毅主力回頭反撲,待起發起攻擊形成膠著時,外線各部隊即迅速向南麻合圍,迫敵決戰而殲滅之。
  共軍方面,陳毅、粟裕則企圖以南麻為陷阱,初期將主力先行撤離,誘使國軍整第十一師孤軍深入。另以分途竄擾的戰法,吸引分散國軍的兵力,然後親率其絕對優勢之眾,圍攻南麻,欲意吃掉整第十一師。在雙方這種各有所圖的情況下,決定勝敗的關鍵,就繫於負有「錐端」「釣餌」任務的整十一師身上。胡璉將軍身之所負的責任重大,奉命以後,及率所部七個團(十一旅三個團、十八旅各三個團,一一八旅之354團,欠一一八旅及所屬兩個團。)由蒙因向南麻攻進。
  此路沿線均為山谷要隘,地形險阻,無公路通行。陳毅雖已將主力撤離,但仍有相當兵力,憑險而守,節節頑抗。整十一師經過一連四天的戰鬥,均將共軍打退,於 六月三十日 進入南麻盆地。共軍空室清野,將所有食糧物資,均已運匿一空。
  但到處張貼著「活捉狐狸」(胡璉兩字的諧音)、「打碎吃掉十一師這個硬胡桃」等等標語。胡璉將軍這一戰略上的要地,打算守住南麻一百天。對防禦的配備,工事的構築,彈糧的儲積,均作了長期準備。除了自行攜帶及仰仗後方運補的彈藥而外,所需工事材料,均就地覓取,有的從遠自十多華里以外運來。所築工事,不但要有堅強的抗力,而且需具備孤點據守的獨立性。築寨和村落防禦的「觸角碉堡」,是出自他們兩年來實戰經驗中研究發展的工事編成的創意。爾後又發覺「觸角碉堡」對重要地形戰術要點的防禦難以適應,又創新違「小而堅」的據點工事,大致是容納一個排或加強排的兵力與火力為準,這種工事,確實是對共軍人海戰術的剋星。
  經過全體官兵艱苦努力,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所有工事連外壕都相繼完成,南麻地區乃成了一座堅強的堡壘。胡將軍認為南麻是共軍盤據數年的根據地,所有物資,不可能於撤退時搬運無遺,乃設法向地下深掘,果然不出所料,先後在地窖、窯洞之內,挖掘出大量的大小麥糧食、飲用水、棉花雜貨、衣物布疋.......。對南麻守軍而言,不但減少了很大的困難,更增加了無比的信心與決心。
在這一切準備大致完成以後,也正是共軍大舉來犯的前夕,胡將軍集合連長以上的幹部,說:
「現在南麻周圍三十華里以內,皆有匪向我包圍接近中,日內就可向我南麻地區進攻。共匪狂言:『此次一定要將整十一師這個硬胡桃咬碎吃掉』,我全體官兵必須認清這是匪之心理攻勢。它所謂向我層層包圍,波浪沖鋒等,我們在心理上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和破層破浪的準備。不管它的人海戰術有多少層,多少波,但接近來打的只有一層,只有一波。我們只要沉著應戰,它來一層,我們打一層,它來一波,我們打一波,定能以火力破除人海,把它消滅於陣前。」
  而共軍方面於7月中旬,華東野戰軍前指決定:指令陳、唐三個縱隊迅速西進,圍攻濟寧、汶上,密切配合劉鄧大軍作戰;指令葉、陶兩個縱隊迅速攻克滕縣、鄒縣,然後轉兵北上,尋殲西援之敵;陳、粟、譚直接指揮的四個縱隊,則乘敵未全部後撤時,首先殲滅位於南麻的敵整編第十一師五個團,切斷敵整編第九師等退路,然後與葉、陶兩個縱隊協力殲滅敵整編第二十五、第六十四師。
評論(8)

南麻的第一炮,由共軍於 七月十五日 下午三時許發出。這場戰役陳毅、粟裕共使用了五個縱隊的兵力,其第二縱隊由東北方,第六及快速縱隊由東南方,第九縱隊由西北方,陳毅在北碼頭崮親自指揮,向南麻猛撲,另以第七縱隊阻擊援軍。是日黃昏開始,全面展開猛烈激戰。戰役一打響,陳、粟、譚就發現敵情與原來的了解不符。敵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接受張靈甫全軍覆沒的教訓,行動十分詭譎小心。6月29日佔據南麻地區以後,迅速在南麻周圍大小山頭和村莊構築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個,形成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各個據點間用交通壕聯結,週邊設有鐵絲網、鹿砦等障礙物,陣地前500米內的樹木、莊稼一律砍光,駐地村民一個不留地趕走。且整第十一師完全憑借既設的工事,沉著迎擊,運用熾盛的火力,痛殲來犯之敵。晝夜不停的整整打了七日夜,整第十一師以七個團的兵力,頑抗五倍以上(四個縱隊三十六個團)絕對優勢之敵。除了在南馬頭崮的五十二營營長黃文濤率領的一個加強連,抵抗共軍一個師的加強進攻,激戰三天,犧牲殆盡,陣地喪失;永興官莊四方的高地陣地一度棄守旋即收復以外,其餘所有陣地,全部屹立無恙。
  共軍拚死進撲,國軍堅強還擊,來一層,打一層,來一波,打一波,每一陣地前面,屍堆如山,血流成渠。戰鬥過程中,參戰共軍部隊每攻克一個堡壘,都要付出傷亡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代價。可是陳、粟、譚得到的情報卻是南麻敵軍構築工事未成(胡璉利用假情報及黃百韜掩護)。雙方一直相持到 七月二十二日 夜間,敵勢再衰三竭,力漸不支。同時整編第九、二十五、六十四各師,已分別擊退敵第七縱隊之阻擊,向南麻附近進逼。加上時值雨季,連日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河水陡漲,部隊行動受阻,彈藥受潮失效,天候宜守而不利於攻,更增加了作戰困難。
7月21日晚,陳、粟、譚決定撤出戰鬥。據《粟裕傳》記載:“南麻一仗,殲滅蔣軍整編十一師少將旅長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多人,華東野戰軍付出了傷亡4000多人的代價,沒有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打了一個消耗仗。”而據軍旅作家王樹增在《解放戰爭》一書中所寫,華野付出了傷亡1萬多人的代價:“南麻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代價十分慘重的一次戰役。戰鬥結束後,第九縱隊傷亡4000多人,第六縱隊傷亡2000多人,負責正面攻擊的第二縱隊傷亡4000多人。”南麻戰役進行了整整五個晝夜,僅殲滅敵整編第十一師一個團。
7月22日,南麻戰役參戰共軍部隊四個縱隊剛剛轉移到臨朐縣城西南地區,就得到情報:從膠濟線昌濰地區南下的李彌第八軍奉令搶佔臨朐城,企圖切斷南北交通,威脅華東野戰軍後方安全。由於敵第八軍主力尚在進軍途中,粟裕與陳毅、譚震林會商後決定,乘敵人立足未穩,突然發起攻擊,殲滅該敵于臨朐城及其東北地區。不料國民黨軍進展很快。
23日中午,李彌率領的五個主力團進入臨朐城內,當天就控制了臨朐城周圍各個制高點,並且每班迅速構築起至少一個地堡工事。得知這一情況,陳、粟、譚發出作戰命令,
于7月24日黃昏發起戰鬥,決定用速戰速決的戰法,殲滅臨朐之敵。
命令剛剛發出,天氣突然由晴天轉為暴雨,頓時山洪暴發,河水氾濫,臨朐城外一片汪洋,平地水深過膝,部隊行動受阻,彈藥受潮失效。國民黨軍憑藉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伺機反撲。天時地利都對華野不利。經過兩天兩夜惡戰,華野參戰部隊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已攻入城內的七個連,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因為後續部隊未能突入,眾寡懸殊,傷亡過半。這時,南線北援國民黨軍已經前進到臨朐以南的三岔店地區,並且突破了華野阻援陣地。再打下去,對華野不利。陳、粟、譚決定,主動撤出戰鬥,轉移到諸城、莒縣山區休整。7月28日,陳、粟、譚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參戰部隊向膠濟路北和諸城地區轉移。臨朐成為又一個南麻。
與此同時,華野進入魯西、魯南的五個縱隊打得也很艱苦。“共軍部隊在齊腰或齊膝的大水和泥濘中連續行軍作戰,80%的指戰員爛腳,非戰鬥減員嚴重。第一、第四兩個共軍縱隊各傷亡約5000人,非戰鬥減員各約5000人。共軍第一縱隊三個師,除第二師尚余兩個團外,其餘兩個師均只有一個團。共軍第三縱隊第七、第九兩師都縮編為兩個團。共軍第十縱隊傷亡近2000人。”“在持續近兩個月的戰鬥中,陳粟大軍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總計高達五萬人,是華東野戰軍組建以來前所未有的損失。”“‘七月分兵’以來,共軍在山東戰場各部隊連續作戰失利,導致國軍收復了膠濟線,作為共產黨軍隊重要的物資基地和數萬名傷員安置地的膠東地區,也面臨被佔領的危險。"
陳、粟、譚直接指揮的四個縱隊從南麻、臨朐撤出後,各縱也向膠濟路北及諸城一帶轉移。此後,魯中解放區大部被國軍收復,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國軍在還鄉團的配合下,對魯中區各地的人民武裝力量進行瘋狂“圍剿”,同時大肆搜捕、屠殺中共地方黨政幹部和土改積極分子,造成了一時的共黨人員心中恐怖。致使“共軍部隊實力大減,思想比較混亂,有些人對全國大反攻的形勢發生懷疑,說:‘反攻反攻,丟掉山東。’
結論:
    而南麻之戰,就中原戰場、徐蚌淮海、戡亂軍事的全局來說,是連番失利中的一大勝仗。就整第十一師來說,也是繼上年(三十五)十一月魯(山東)西巨野打敗劉伯承後,又一次重創陳毅的重大勝利。因為整第十一師這次在負「錐端」任務時能夠很快的楔入,擔負「釣餌」任務能夠持久的固守。國軍其它各部隊,均能配合行動,發揮戰力,粉碎了共軍的陷阱,打勝了這一仗。最高統帥部論功行賞,認為整第十一師此番表現最為突出,犒賞該師法幣伍億元,蔣介石總統曾手函胡將軍獎勉。國軍在這一戰役中,雖然未達到圍殲陳毅共軍的預定目標,但收復了魯中沂蒙山區,把共軍逐出老巢,且予共軍以重創,其戰果確極豐碩。國防部以後把它列為國民革命軍二十四個典型勝利戰役之一,在台北圓山忠烈祠,繪圖張掛,昭示全國。
後續進展:
而後在魯南、泰安、南麻、臨朐、土山集:粟裕連五敗北,傷亡約十萬兵力。
在金門古寧頭,登步島、南日島屢次全殲滅粟裕的部隊:粟裕再度連三敗北。
  整個戰役,國軍范漢傑司令抽調出五軍、七軍和五十七、六十五、四十八、八十三、八十五師,首先在魯南合圍了葉飛的一縱和陶勇的四縱,殲滅二萬餘人。
  當共軍一、四縱拚死殺出重圍在魯西南與三、八縱也不順利,在拿下國軍留下的泰安這坐空城後,企謀佔領濟寧,結果損兵折將,丟掉了四千戰士。
  粟裕所率的四個縱隊更是不妙, 七月十日 ,令四個縱隊消滅黃百韜的廿五師,部隊出發後才得知廿五師和六十四師已經靠攏,於是改變軍令,轉向胡璉的十一師進攻,卻不知胡璉在南麻一帶早已防守嚴密,修造了極為精細的立體交叉陣地。
  粟裕的四個縱隊倉卒連攻了三天,毫無結果,黃百韜的廿五師和六十四師又擊其兩翼,粟裕大敗而退,士氣極為低下。當此時,粟裕又得知八師剛到臨朐立足未穩,遂攻臨朐,誰知天不作美,大雨傾盆,山洪爆發,將士淹其者不計其數,加之八師防守不弱,粟裕強攻五天,傷亡慘重,無果而返。這兩仗下來,粟裕所率的四個縱隊損失將士四萬餘人。整個華東野戰軍共丟掉了近七萬人馬。粟裕和范漢傑的交手,顯得毫無章法,輸了再打,打了再輸,直到丟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後才清醒過來,不得已主力才退出魯中。
  七月分兵敗後,粟裕代表華野給中共中央寫個匯報總結,說主要是「戰略上過於樂觀」。譚震林不同意,說戰略上問題不大,主要是組織指揮和戰術上的問題。陳毅當時認同譚的意見。譚還特地寫給粟裕一封信,「軍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遠見」、「常常只看到 一兩 步」、「不能簡單的以樂觀來檢討,這樣不能把問題搞清楚」。
  一九四七年九月,粟裕決定集中五個縱隊的絕對優勢兵力在土山集消滅國軍整編第十一師,激戰三天後再次飲恨而歸。
  粟裕繼南麻輸給胡璉後再次敗給胡璉,以後胡璉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裡。淮海戰役居然有膽量往粟裕的包圍圈中跳,以後又在金門,步登島、南日島屢次全殲滅了粟裕的部隊。



在南麻的構築防禦工事與在金門的一脈相傳喔,如胡將軍不在砲戰中殉職
那他永遠吃粟裕死死,
多謝海鵬精細詳盡報島我海鵬部隊之戰史緬懷先烈



引用:
原文由 utdick 於 2012-06-13 14:35 發表
在南麻的構築防禦工事與在金門的一脈相傳喔,如胡將軍不在砲戰中殉職
那他永遠吃粟裕死死,
多謝海鵬精細詳盡報島我海鵬部隊之戰史緬懷先烈
胡將軍沒有在砲戰中殉職!!鳥盡弓藏,砲戰告一段落後,胡將軍即調離金門
改由劉安棋接任.
太子要接班,先從軍隊下手,搞出了只有共產黨才有的政工制度滲入軍隊
對政工制度,這些有戰功的老將均深感不滿,於是老蔣幫小蔣清掃路障
所以凡是在軍隊聲望高者,必遭打壓會閒置.免了壞了小蔣接班路!
胡漣如此...劉玉章,孫立人亦如此!
至於金門地下工事,著力最多是劉玉章,只因劉早逝,部屬星散失勢,此份功勞
沒人提.
胡漣二任金門,將大量水泥鋼筋用於民生,致砲戰發生後,有重民生輕戰備之評.

[ 本文章最後由 60砲長 於 2012-06-13 15:01 編輯 ]



引用:
原文由 60砲長 於 2012-06-13 14:55 發表


胡將軍沒有在砲戰中殉職!!鳥盡弓藏,砲戰告一段落後,胡將軍即調離金門
改由劉安棋接任.
太子要接班,先從軍隊下手,搞出了只有共產黨才有的政工制度滲入軍隊
對政工制度,這些有戰功的老將均深感不滿,於是老蔣幫小 ...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大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聽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死。 取自百度百科
砲長言清除路障即太祖拔刺 不過蔣家太子政治覺悟顯然遠高過朱標

[ 本文章最後由 阿達天兵 於 2012-06-13 18:07 編輯 ]



大殺開國功臣.歷代皆是如此..殺最慘的是漢.明...
殺最少的是唐.宋...

唐時尚有諸強及突厥..宋時還有10國及契丹...唐.宋有其不敢殺的背景..並非君主仁慈...

比較起來..台灣尚有共產黨這個超大敵人..所以也只敢殺小咖..大咖的如孫.胡.張..也只敢外放或軟禁..台灣對待功臣的作法.其實和唐宋有些像..但是做法又不如唐宋漂亮..或許是老蔣地位不穩吧...



引用:
原文由 60砲長 於 2012-06-13 14:55 發表


胡將軍沒有在砲戰中殉職!!鳥盡弓藏,砲戰告一段落後,胡將軍即調離金門
改由劉安棋接任.
太子要接班,先從軍隊下手,搞出了只有共產黨才有的政工制度滲入軍隊
對政工制度,這些有戰功的老將均深感不滿,於是老蔣幫小 ...
劉玉章是聰明人,裝扮成好色不文的老粗樣,不對政治有野心,自然不會成為任何人的目標.
再者,劉玉章是52軍出身,52軍在國軍派系中算是孤鳥,關麟徵不屬任何派系,來台之後,52軍系統出身者自然無法結成勢力,也就不會成為當局打擊的目標

其實,個人覺得,胡璉過早離開軍界,到不是為了政工,而是因為胡璉是土木系的骨幹,而陳誠是土木系的大家長,小蔣要接班,陳誠是最大的阻礙,小蔣想收編土木系,當然要從土木系兩大支柱著手,胡璉和高魁元. 結果?? 看看日後兩人的發展就知道了

別忘了胡璉在淮海戰後,可是斷然拒絕白崇禧給他3個軍重建12兵團的offer,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貞,'黃埔子弟,豈能朝秦暮楚
不過,胡伯公為人謙退,應該也不會讓小蔣難以下臺,以日後的境遇觀之,胡伯公雖然離開軍界,但也不是投閑置散,晚年境遇,還是不錯的啦



忘了問
國軍二十四經典戰役,到底是哪24啊??
南麻,古寧頭,棉湖(?),惠州(?)



其實劉玉章比胡璉早生一級上將.跟劉安祺同期生的.都是黃杰授階的!

劉玉章部下幹到上將的就是李運成跟侯程達.兩個都是一直跟到他當軍長..其他還有多人如李有洪.楊敬賓.張晴光等人也都不錯..後來胡璉在金門整編第五軍.李運成就是軍長.還有多位52軍的幹部..

[ 本文章最後由 ttt0920 於 2012-06-13 19:27 編輯 ]


發表評論
標題 (可選)
選項
禁用 URL 識別
禁用 表情
禁用 Discuz!代碼
使用個人簽名
接收新回覆郵件通知

       [完成後可按 Ctrl+Enter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