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憶:剿匪戰役-孟良崮戰役及後續:

  1946年底開始,國軍徐州方面相繼發動了蘇北魯南攻勢。至1947年初,國軍攻入山東南部地界;同時,駐守濟南的王耀武所指揮的山東地方部隊(以73軍為主力)則沿著膠濟鐵路南下,企圖與徐州方面國軍會師臨沂,南北夾擊,全殲華野。華野為擊破國軍,採取南徹北攻的戰略戰術,主動放棄中共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臨沂市,以一個空城為代價,換取了萊蕪戰役全殲國軍一個綏靖區司令部的重大勝利,徹底擊垮了山東地方部隊,使得南北夾擊計劃破滅。
  1947年春,國軍自臨沂徐圖北進。為防止華野再次突襲,國軍採取平推戰術,以74師為中央,以83師,25師,11師,第7軍等為側翼,相機攻佔蒙陰,新泰。5月,華野再度捕捉戰機,在坦埠地區之孟良崮圍困國軍精銳74師,迅速殲滅,造成了孟良崮大捷。
  而此役中郤出現非湯部第7軍之部隊,因此部隊出現造成了,共軍提前發動總攻。殲滅國軍精銳74師,這是一段老11師軍士官兵心中的痛,未能完成老師長陳誠的命令,但也抓出了共軍潛伏在國軍高層的共諜。
    孟良崮位於山東省蒙陰縣東南的蘆山,面積僅1.5平方公里,海拔500公尺。
戰役日期:1947年5月13日-5月16日
地點:中國山東省蒙陰縣東南的蘆山孟良崮
結果:孟良崮戰役是1947年5月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在山東省中部的一次重大戰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國民革命軍第74師被完全消滅。解放軍勝利,國軍整編第74師、整編第83師19旅57團被全殲,國軍全面從山東撤退。解放軍實力大增。
雙方參戰兵力:
參戰方                  
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國政府
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      中國國民黨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
指揮官
陳毅                        顧祝同
粟裕                        湯恩伯
王必成                      張靈甫
                            黃百韜
                            胡璉
兵力
200,000人                 600,000人
傷亡
傷亡約13,000人            陣亡11,000,
(陣亡2043人,傷9300人) 被俘19,000人







   抗日戰爭結束後,山東大部為中共領導的解放軍控制。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雙方軍隊在江蘇省漣水縣發生兩次戰役,解放軍方面承受了不小的消耗,根據自己「不計一城一地得失,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方針,退出江蘇、安徽北部,北撤山東;國民革命軍主力戰將張靈甫率領的「王牌模範軍」整編七十四師則是國軍方面的五大主力之一。國民革命軍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親自指揮六十餘萬國軍進攻山東。由於國民革命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遊擊戰朮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
    5月10日,國軍南線兵團整編七十四師與二十五師等作為主攻渡汶河。11日攻取重山、艾山,12日佔黃鹿寨、三角山、楊家寨,13日攻佔馬山、邁逼山、大箭,距離坦埠已不到6公里。不料當夜,附近垛庄等地的道路被解放軍經一夜150里夜行軍佔領,切斷了74師與周邊部隊的聯繫。此時張靈甫沒有選擇從其它方向與大部隊會合,而是命軍隊進佔孟良崮山頭,固守險要地形,等待解放軍進攻;而其重裝備(重型裝甲車輛及重火砲)留滯在湯部。因為孟良崮重型裝備無法上去,而將其提供湯部整合火力運用。
    張靈甫的作戰計劃:原意為本師固守孟良崮,待其解放軍包圍我部時,25師、83師、第7軍、65師,將包圍我部之解放軍反包圍。並將其計劃告知湯及蔣委員長。
  蔣中正在聽說74師上山後,表示又驚又喜,並致電湯恩伯、張靈甫等說明其戰略想法。「顧司令祝同兄北恩伯、靈甫兄勛鑒: 今已得知靈甫之74師被圍孟良崮,甚驚,又甚喜。其驚之因是靈甫被困,隨時有危險發生。其喜之因是靈甫給我國軍尋找了一個殲滅解放軍陳粟部於孟良崮的大好機會。因為我74師戰鬥力強、裝備精良,且處於有利地形;再之,有恩伯、敬久、歐震三兄兵團大軍雲集,正是我國軍同陳粟決戰的好機會,現命令74師靈甫部堅守陣地、吸引解放軍主力,再調10個師之兵力增援74師,以圖裡應外合,中心開花,夾擊解放軍,決戰一場,殲陳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一舉改變華東戰局。總之,一切均仰仗諸位精誠團結,協同作戰,為黨國大業獻身出力,乃千秋之榮也。」
  然而蔣委員長對於當地地形是否適合美式機械化部隊進行防禦卻缺乏足夠的考慮。
    5月12日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長、中共間諜郭汝瑰到蔣中正官邸參與軍事會議,郭汝瑰將孟良崮戰役作戰計劃交給共產黨任廉儒。
    1947年5月12日下午,時任國防部第3廳(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接到蔣介石侍從室主任俞濟時的電話:“今晚8時30分,請到總裁官邸出席晚宴並彙報戰況。《官邸彙報》在當時是國民政府官場人人羡慕的事。郭汝瑰與2廳(主管情報)廳長侯騰同時到了蔣介石官邸。這時,山東軍情緊急。解放軍一度解放泰安,並進入了卞橋、梁邱一帶。郭汝瑰與侯騰分別彙報了戰地形勢。
  蔣介石歸納了眾人意見並作指導,推斷認為孟良崮西北面的坦埠是魯南解放軍物資軍需的集散轉運中心以湯恩伯兵團攻營城、沂水,以歐震兵團攻南麻,以王敬久兵團攻博山。郭汝瑰將此一一記下。
  郭汝瑰一回到家,便將作戰部署抄錄了一份,交給前來聯繫的任廉儒,並且特別叮囑說:“這一次的戰鬥序列中,有整編74師,全部美式裝備,要解放軍特別小心。”果然,在孟良崮戰役中,郭汝瑰的情報起了重要作用。
  74師被合圍,師長張靈甫自殺成仁,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的計畫遭到嚴重受挫。而這一切距《官邸彙報》僅4天( 5月16日 )。
  就這樣,國民政府的作戰計畫一份份經郭汝瑰的手交給單線聯繫人任廉儒,再由任送給中共地下黨轉到解放軍的作戰指揮部。
5月13日下午七時開始華東野戰軍集中九個主力縱隊共二十萬兵力,其中四個縱隊阻擋在山東的約四十萬國軍的反包圍,另外五個縱隊圍攻整編七十四師。5月13日下午七時開始華東野戰軍集中九個主力縱隊共二十萬兵力,其中四個縱隊阻擋在山東的約四十萬國軍的反包圍,另外五個縱隊圍攻整編七十四師。
  在南京的國民政府總裁蔣中正認為七十四師佔據地形優勢,裝備精良,加上在外圍國軍兵力雄厚,遂命令七十四師堅守待援,等外圍國軍對解放軍反包圍之後再「中心開花」。
  當時國民黨至少有四十多萬軍隊在孟良崮周圍一百公里範圍內,按照正常行軍速度一天之內都可以到達救援,而以七十四師的訓練、裝備固守一、二天是完全可行的戰術想法。
  此時雙方的戰略意圖都已非常明顯:如果國民革命軍其他師隊在七十四師被消滅前趕到孟良崮,則進攻孟良崮的解放軍將陷入腹背受敵。同時,這也是國民黨方面一直尋求的與一貫進行遊擊戰的解放軍正面對決的機會,如果計劃成功,則陳、粟指揮的華東軍力將面臨滅頂之災。而陳毅、粟裕的計劃則是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消滅裝備最精銳的王牌七十四師,嚴重打擊國民革命軍的士氣。
  在山東聚結的國民黨軍隊超過四十萬軍隊,第八十三師、六十五師、二十五師等奉命支援,卻無人能突破解放軍的防線支援張靈甫軍。而整11師胡璉奉命於南麻地區實施清剿。
  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困於覆浮山、天馬山,損失萬餘人。近在咫尺的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和張靈甫有宿怨,雖然早在5月11日 之前就接到掩護74師的命令,卻只在戰前派了19旅57團下的一個連攜帶電台接近74師冒充是執行掩護的19旅,並命令最靠近74師的57團團長羅文浪可以隨時撤退。57團是八十三師中裝備最差的部分,但是羅文浪為了免做戰後李天霞的替罪羊,最後仍然與74師會合,並在堅守孟良崮時一起被解放軍消滅。
  在解放軍方面,陳毅等卻表現出了整個國共內戰中共產黨極少見的孤注一擲的姿態,對於部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消滅七十四師。
  「蔣介石拚死和我們決戰,把我們反包圍了,情況十分嚴重。現在成敗在此一舉,要不惜一切代價吃掉74師,拿下孟良崮。你們打掉一千,我給你們補一千,打掉兩千,我給你們補兩千,那怕縱隊打光了,只要把敵人消滅也在所不惜。我給你們補充,恢復你們的番號。誰攻上孟良崮,誰就是英雄!現在只有衝鋒,後退就是死亡。」
  5月13日全天,整編74師佔領孟良崮北面艾山、牧虎山高地,掩護工兵營在汶河上架起浮橋,以51旅作為預備隊,隨後以57旅、58旅各一部分別強渡汶河,經過整個白天激烈攻防、反復爭奪後,74師終於佔領了汶河北岸馬牧池、岸堤兩個前哨要點,師部當日設于汶河南岸。74師前哨指揮官根據馬牧池、岸堤兩地解放軍戰況分析,在兩地正面疑有解放軍主力集結,但前哨指揮官的分析結果,報給師部與南京國防部後,張靈甫雖有疑慮,但南京國防部始終認為孟良崮以北不可能有解放軍主力,仍然堅持原計劃-命令74師擊潰當面之敵迅速佔領坦埠。13日徹夜,大批解放軍對上述兩地進行猛烈反攻,在馬牧池、岸堤兩處夜戰中,兩地74師守軍各俘獲數名解放軍戰士,經過突擊審訊,從解放軍戰士口中偵知在馬牧池東北有解放軍20萬,在岸堤以北有解放軍10萬!前哨趕緊將軍情報告張靈甫,張靈甫這時確信解放軍主力已在面前,且有全面反擊之企圖。
    是夜,四面軍情緊急,張靈甫召集官佐在師部開會,當即決定全師向汶河以南後撤。
    5月14日白天,解放軍正面攻勢猛烈,74師各旅交替掩護回渡汶河,向孟良崮方向撤退,上午孟良崮以南垛莊受到解放軍主力猛烈攻擊後失守,74師南撤之路被切斷。這時張靈甫已經感覺到這次解放軍要對74師動真格的了-圍殲!中午他向南京國防部通報戰況,得到的郭是郭汝瑰命令:全師撤上孟良崮山區固守,等待周圍友軍增援。
  下午74師撤到孟良崮以北5公里左右的趙家城子、瓦莊一線,解放軍的炮火已經從四面圍攏過來。此時張靈甫曾有趁解放軍保衛圈未形成,朝西面攻擊前進向蒙陰南麻附近的胡璉整編11師靠攏,且會有九成把握成功。但張靈甫恐違反軍令擔當軍責,始終不能下定決心實施此計畫。
  5月14日傍晚時74師完全收縮到孟良崮南面山腳下的幾個村莊中,在師部會議上,對上山還是趁解放軍立足未穩向西面攻擊突圍大家爭議不決,最後張靈甫終因恐違反軍令擔當軍責,並堅信友軍一定會馳援,乾脆“舍小我,成全大我”吸引解放軍主力于孟良崮地區,並配合友軍完成對解放軍主力的包圍決戰,於是他決定全師甩下輜重上山,同時命令各旅分別佔領孟良崮山區的大崮頂、540、600、620、雕窩等各個高地。當夜,張靈甫及74師官兵陸續登上孟良崮,從此走上了不歸路!
  是夜,74師各部佔領了孟良崮山區的大崮頂、540、600、620、雕窩等各個高地,構築簡單防禦工事,師部設在前沿的大崮頂上。解放軍炮兵集中向山地轟擊,山鳴谷應,震耳欲聾,人馬亂竄,傷亡頗多,加之山地為岩石質,又不能挖掩蔽部。

[ 本文章最後由 海鵬部隊 於 2012-06-12 03:57 編輯 ]
評論(27)



  因東北失利於5月13日而剛卸下參謀總長等各職,已在上海養病的陳誠仍關心國事,在看到孟良崮兵力部署,了解委員長的戰略意圖。但各師間除25師黃部努力向張靈甫靠攏已折損大半的兵力外,65師被華野1縱隊打援,無法接近孟良崮,第7軍被華野7縱隊背後襲擊及第2、8縱隊打援,無法靠近孟良崮,而唯一的希望在83師郤無動作,已感到74師危殆。
  74師乃蔣委員長花費眾多心血培養出來的全美式軍隊,其張靈甫也是蔣精心挑選培養的國軍將領,此役各師都像黃百韜般向前推進,可達戰略意圖,但郤沒有;唯恐張、黃二師此役可能會被圍殲,於是秘電於整11師胡璉,說明孟良崮概況及預防張、黃二部被圍殲,需即刻增援刻不容緩。並秘電於委員長告知心中疑慮,必未經委員長同意已調動在南麻地區11師即刻增援孟良崮,確保張、黃二部,若11師成功突入孟良崮可配合委員長原意中心開花殲滅華野主力。若戰況不允無法完成戰略意圖,仍可解救張黃二部危機。此秘電由郭汝瑰轉交蔣,蔣亦回覆同意其看法。
  而此時11師在南麻地區構築子母堡防禦工事。在胡接到蔣陳二人秘電,立即投入孟良崮戰役。行軍序列:戰力較強的11旅(原11師)在前、118旅(118師)、師部及直屬本隊、18旅(18師)向孟良崮急行軍。
  5月15日清晨,數十萬解放軍及數萬支前民夫已經對孟良崮山區完成了合圍,並陸續在孟良崮山區四面開始攻山。張靈甫在孟良崮頂峰上用望遠鏡觀測到象潮水般的解放軍攻擊部隊湧向孟良崮山區前沿的等各個制高點。孟良崮各方向上光禿禿的山坡上到處是解放軍的人浪人海,他意識到未來問題的嚴重性,他與向各前沿防禦陣地的74師指揮官通話,下達死命令:“一定要守住山頭,週邊友軍必來援救;只要堅持守住,我們就有救了!!!”
  5月15日晚,74師的飲水和糧彈已感困難。張靈甫及74師師部移至600高地,繼續指揮戰鬥,並激勵部下:所有官兵一定要戰鬥到最後一息,保住陣地,友軍很快就會來援救,大家必定有救。且各部官兵也仍然堅信友軍很快就會來援救。槍炮聲和炮火光、曳光彈、信號彈在孟良崮的天空交織閃亮,使死寂的山地面貌為之一變。這晚五十一旅主要陣地被突破,五十七旅也被截斷。此間74師曾組織過幾次突圍行動,先向南,再向西,後向東,但都未能成功。
  5月15日夜,解放軍內部有人看到戰鬥打到後來,解放軍傷亡巨大,彈藥奇缺,饑困交迫;而國軍74師卻頑強地輪番反撲,力圖實現“中心開花”的預想,大有對解放軍形成反包圍之勢。很多人主張“撤出戰鬥”迅速轉移,以免“陷入不測”。

  粟裕通過南京國防部臥底提供的情報及前沿回饋資訊分析了國軍與解放軍的距離,國軍的實力,推進的速度以及指揮官的性格和脾氣等等;又綜合解放軍各個阻擊部隊的素質、戰鬥力、阻擊狀況、彈藥補充和指戰員的情緒、國軍各路援軍靠近時必經之地的道路狀況等等。認為解放軍能利用在人數上的巨大優勢,有把握在國軍圍攏之前,用不間斷的人海戰術,一浪一浪填平孟良崮上的74師官兵。
  5月15日國共雙方激戰通宵。16日拂曉解放軍有人建議停止攻擊、整理部隊、隱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眼看週邊國軍馬上貼近孟良崮,違解放軍善夜戰偷襲專長,不惜白天攻山傷亡慘重,即命令部隊趁天亮發起更猛烈的人海攻擊。

  5月15日徹夜到16日清晨,整個孟良崮山區國共兩軍激戰不止,戰況空前慘烈!74師各部之間的通訊聯絡時斷時續,張靈甫及師部對各陣地的戰鬥指揮已經有困難了。有些部隊已互失聯繫,陣地被截成數段。天明後,解放軍攻擊更加猛烈,連續反復衝鋒。垛莊的解放軍也向74師南面山地進攻。
  11師進入沂蒙山區,於白馬關與匪第九、第十縱隊激戰,經晝夜之戰鬥,終將該匪擊破,進入蒙陰山區。預向孟良崮守備地區65師靠攏再突入至25師黃百韜部向74師靠攏。但此時陳粟二人經郭汝瑰得知這個讓人頭痛的11師投入戰場。必會造成重大變數。於是在白馬關附近3縱配合9、10縱隊阻擊11師進入孟良崮作戰地區。在《毛澤東軍事文集》之《鉗制敵第十一師保障粟軍勝利》及《許世友上將回憶錄》有提到不惜任何代價阻擊11師於白馬關避免前往孟良崮增援,因而造就了陳粟二人的孟良崮大捷。
  5月16日早上,蔣中正意識到局勢危險,再下手令:「山東共匪主力今向我傾巢出犯,此為我軍殲滅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機。凡我全體將士應竭盡全力,把握此一戰機,萬眾一心,共同一致,密切聯繫,協力邁進,齊向當面解放軍猛攻,務期殲滅共匪,以告慰總理及陣亡將士在天之靈。如有萎靡猶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頓,以致友軍危亡,致共匪漏網逃脫,定必以畏匪避戰,縱匪害國延誤戰局,嚴究論罪不貸!希望奮勉勿誤。」至此包括李天霞八十三師在內的各部隊都不敢再保存實力,全力突破解放軍防線,但是遇到了解放軍外圍阻擊的抵抗,最終不能及時趕到孟良崮。
  5月16日上午,解放軍陳粟為怕戰事因11師生變,於是下令在大白天發起更為猛烈的全線攻擊!而數日激戰的困乏加上缺水缺食,此時74師官兵的戰鬥力已受影響,當面對解放軍潮水般的人海衝鋒,74師官兵把重機槍槍管都打紅了,在大崮頂北面的驚魂穀下,解放軍攻山部隊的屍體已經堆積了7層,而後面的解放軍是踩著自己人的屍體,繼續瘋狂衝鋒!面對中國人血腥的自相殘殺,74師官兵已經身心交瘁了。天上徐州飛來的國軍空軍戰機準備根據74師要求向大崮頂、孟良崮等前沿陣地的解放軍人潮投彈,但這時,國共兩軍已經鉸鏈在一起,無法分辨敵我了。而向74師空投的彈藥、醫藥、餅乾、茶水等等軍需,很難落在狹小的各個74師據守的高地上,很多都飄到了山根下,落入解放軍之手。  
  不久,孟良崮山區大崮頂、540、620、雕窩等高地全被解放軍人海淹沒,殘餘官兵從各高地向縱身的600高地撤退,潰退下來的官兵湧入各殘留陣地後,將最後的防守戰線立刻打亂了,隨後的解放軍趁74師混亂之際,發起最後總攻。
  民國36年(1947)5月 16日下午2點多,隨著槍聲的逼近,七十四師已全線崩潰,師、旅、團、營都失去通訊聯絡,師指揮所山腳已有解放軍部隊。下午3時,華東野戰軍完全攻佔孟良崮主峰,張靈甫在師指揮所內命令警衛員到洞外查看解放軍已經進攻到哪里,警衛員瞭望後回洞內向張靈甫報告了戰線位置後,張靈甫已經預料到未來74師和自己的結局了,張靈甫對譯電員說道:“我們還有時間”,他立即寫了一封給南京國防部的最後一封電報,隨後他持筆分別給蔣校長及妻子王玉齡寫下最後一封信。像張靈甫這樣在抗日戰爭中與日軍生死搏鬥,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軍人,他不會向任何對手投降做俘虜的,在他寫完這兩封信後,選擇了自戕成仁。
  張靈甫在戰死前有遺書:「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七十四師孤軍作戰仍然支持了整整三天,可以說完全達到了戰略上吸引、牽制解放軍主力的「釣餌」作用,但是由於其他軍隊作戰不力,「上鈎」的解放軍非但全滅七十四師,而且還有足夠時間查點傷亡、追俘逃兵、繳獲軍備,然後才從容撤退。
  解放軍開始撤離戰場時,粟裕核查了各部隊報來的殲敵總數與他掌握的74師參戰人員數字不符,竟少了七千餘人。是戰死了?還是突圍了?下了山的解放軍接到命令又立即返回。果然在蘆山、600高地至雕窩主峰的中間峽谷,發現躲藏的74師7000餘人,這些官兵武器中的子彈已經全部打完,原想趁大霧掩護,隱蔽在此,待解放軍撤離後突圍,不想被發現俘虜。
  待解放軍第二次向北回撤,國軍週邊各部陸續靠近到孟良崮,戰區司令部安排搜索隊收拾74師殘部。孟良崮山區遍地人馬屍體,由國軍工兵進行掩埋,後在四周陸續收集74師負傷官兵數千人,輕傷者草草包紮,慢慢步行,重傷者擔送上車。有些官兵因救護不急,幾天沒有飲食或流血過多,不少冤枉死去。這些負傷官兵,因友軍救援不力而怨氣沖天,到處聽到他們罵聲。
  另在據守大崮頂的74師部隊,在16日下午向南面進行了突圍,約有一個團的官兵成功突出解放軍的包圍圈,這樣算來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並未象解放軍報道的那樣全軍覆沒,實際上應該是有一個旅的官兵脫險。
戰役後果
根據解放軍方面的說法,是役,國軍損失整編74師和整編83師19旅57團,斃傷1.3萬人,俘虜1.9萬人,合計3.2萬人
•        被繳山、野炮28門
•        被繳步兵炮和戰防炮14門
•        被繳迫擊炮235門
•        被繳輕重機槍987挺
•        被繳長短槍9828支
•        被繳火箭筒43具。
解放軍陣亡2043人,傷9300人(不包括阻援傷亡)。
•        損耗迫擊炮6門
•        損耗輕重機槍153挺
•        損耗長短槍531支
•        損耗消耗炮彈3.3萬發
•        損耗子彈199萬發
•        損耗手榴彈2.9萬枚。
•       
  上述數字是中國共產黨華東野戰軍的戰報宣稱,這戰報資料實際上是納入孟良崮的整74師與整19旅的傷亡,實際上整74師當時並未全軍進入孟良崮,戰事結束後整9師抵達孟良崮時仍收留了2千多名的殘兵,因此上述資料在人員傷亡的統計部份有極大可能是偽造或是浮報。
  國民政府的統計資料統計整74師戰役結束後死亡失蹤25323人。
山東解放區支持共產黨的民眾實行了堅壁清野,出動7.6萬隨軍民工,15.4萬二線民工,69萬臨時民工,運送彈藥、糧食和傷員。戰後解放軍因消耗過大,國軍已經相互靠攏無隙可乘,便迅速脫離戰場休整。通過此役華東野戰軍實力大增,還裝備了重炮兵與工兵,基本具備了同國軍決戰的實力,在一年之後的徐蚌會戰中顯示威力。
  國軍則全面從山東撤退。在戰後召開的軍事檢討會議上,黃百韜主動承擔責任,受到撤職留任的處分,之後在淮海戰役中戰敗自殺。
  魯中剿匪總指揮湯恩伯被撤兵團司令之職,同年因黃泛區大會戰(大陸稱豫東戰役)有功任陸軍副司令、代司令。
  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因開始掩護七十四師側翼不力,但因之後救援努力被免一死,被送交軍事法庭審判。之後動用大量資金予以行賄,於一年後復出任七十三軍軍長。
  張靈甫按常理推斷,只要他堅守一、二天,周邊國軍是無論如何都能開進來的,他也的確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說遠處的國軍磨磨贈贈而沒有開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戰友”八十三師與二十五師都沒有趕到位,從而使解放軍不僅有時間攻上孟良崮全殲七十四師主力,而且還有時間在已撤出戰場後,因清點被殲的敵人人數不夠32000人(七十四師兵員數),又重返戰場,再抓獲躲藏的敵散兵7000餘人。然後,解放軍才浩浩蕩蕩從容撤走。
  一場雙方原本都有資格可能獲勝、或都有危險可能戰敗,而在戰機上雙方又幾近相同的戰役,終於以雙方相近的傷亡代價,陳毅、粟裕贏得勝利而記入史冊。
  當戰鬥進行到白熱化,雙方都有可能獲勝,或都有危險可能戰敗,在戰機上雙方又幾近相同時,此時就看雙方將士誰能堅持到最後,部隊統帥的謀略已無多大意義。
  如國軍將士不惜血本地向張靈甫靠攏,只怕華野當時就要崩盤。所以說粟裕用兵在一個“險”字。
  而此役11師在孟良崮戰鬥74師被殲結束後才趕到戰區只能將黃百韜部救出(此役白馬關戰鬥共軍3.9.10縱隊對11師阻擊戰傷亡重大),而在其沿途陸續收容戰後突圍之74師殘部,並向南麻地區轉進整補。於孟良崮戰後沒多久就暴發了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南麻戰役。
南麻戰役..待續......

[ 本文章最後由 海鵬部隊 於 2012-06-12 04:27 編輯 ]



前陣子兩位醉心軍史的票友(其中一位其實已有專業的實力),不約而同(其實是有些芥蒂)分別在台灣出了張靈甫將軍的傳記。新加坡是鍾子麟君(大陸團結出版社 蔣介石王牌悍將張靈甫傳),台灣則是霍安治君 (老戰友出版的軍事指揮官張靈甫),二部著作對孟良崮戰役都有詳盡的介紹和精采的分析,頗值得一讀。
霍安治先生即是數年前活躍於網路軍史界的 Stuka19。



引用:
原文由 jw98259 於 2012-06-12 18:04 發表
前陣子兩位醉心軍史的票友(其中一位其實已有專業的實力),不約而同(其實是有些芥蒂)分別在台灣出了張靈甫將軍的傳記。新加坡是鍾子麟君(大陸團結出版社 蔣介石王牌悍將張靈甫傳),台灣則是霍安治君 (老戰友出版的軍事 ...
霍安治先生這本買了,確實敘述的非常詳實,有興趣者請勿錯過
不過書店通路似已下架,可以直接與出版社連絡.
張將軍在將部隊拉上孟良崮前曾對部屬講道:有人既要我死,我就死給他看!
道盡對其上級下決策者強烈不滿.



當年匪諜的下埸就是上西天!
但我好奇的是,當年民族救星領導下的國民政府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怎麼有那麼多匪諜,我相信也有被寃枉的?
真的是只為了黃金美色嗎?
至於這主題又提出人海戰術名詞,對岸當然是否認。
但前支的40萬民伕是自願的,還是被槍往前逼或為了幾塊大洋嗎?
我只是想知道真正的歷史!
鄭志文別來亂••••••



兵兵學長說的好, 但, 我也很好奇 ...

近代軍史中有提到, 外國人對黃埔一期生評價並不是那麼高, 可能黃埔生不會說英文, 或和他們打成一片,

但是書中有提到, 當代那群黃埔一期生有種特權, 就是不呼老先生為總統, 委員長, 而是以校長稱呼,

可見得黃埔嫡系學生在老先生心中的地位,

當時, 許多早期黃埔一期至四期學生已身升任國軍高級軍官中, 都任為國防部有鬼, 有機會常接觸老校長的他們, 為何不集體向老校長請諫呢? 老先生(中統, 國統等情治系統), 又為何沒有抓出他們呢?

每每讀到國共內戰史, 永遠都會提到國防部第三廳作戰廳長的大名 !!! 真有點讓人摸不到頭緒 ...

為何中共可以如此胸有成竹, 算一算戰勝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全員人數不足, 在重重各周邊國軍部隊的擁來部陣中, 又從容轉頭回去逮了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七千戰士?

明明戰局軍隊部屬雙方都不知對方如何安排, 但共軍永遠可以在適時派出縱隊, 有如天兵神降切割各趕來援救的國軍? 打完, 那麼多軍隊人數的所謂主力, 又馬上一溜煙似的消失於無形中?

誰要求張將軍棄優式武力進入魯南? 又下許多種種異常的命令? 那應該不難查誰是可疑之ㄚ? 本戰役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 國軍還充滿了優勢期間發生的, 這種人物, 還可以一直待於國防部核心, 直到決定中國命運的徐蚌會戰? 還真有夠神奇的 ...

當時掌控全國空域的國府空軍, 往死裡飛都找不到嗎? 每次都只會看到, 被包圍之後, 才發現自己被共軍主力包圍切割了 ...

情報單位, 不通常都會故意透過可疑的人員, 無意間釋放一些"真假情報消息", 去試探誰是藏在其中的鬼嗎? 真有點不解呢 ...

中華民國南京國防部(作戰廳長、中共間諜郭汝瑰)高員中, 竟然有鬼, 還不派員去抓底嗎?? 不解當中 ....



去讀當時的政治背景.老蔣都快下野了.民心在那.勝利就在那.

路人 123.194.39.x


引用:
原文由 Guest from 123.194.39.x 於 2012-06-12 20:53 發表
去讀當時的政治背景.老蔣都快下野了.民心在那.勝利就在那.
國民黨確是貪污腐敗不得民心,人民與解放軍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把蔣介石及國民黨給趕到台灣來

人民終於勝利了,把政權交給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認為中國人太多了,會形成沉重的負擔,所以發起各項政治運動,間接引發三年大饑荒

餓死了幾千萬人,中國沉重的人口壓力終於得到紓解.



國共軍史中, 中華民國空軍的功能有下,

一. 載運國軍高級軍官於各城市中視查軍情, 或召開軍事會議

二. 載運戰略物資於戰鬥區域, 但由於機場已受共軍砲火威脅, 或遭佔據, 亦或是天氣不佳, 或後共軍於東北會戰繳獲許多門國軍各美式火砲(山砲, 野砲, 高砲), 所以只能以空投, 絕大多數都落於共軍手中,

三. 於包圍困守之國軍部隊上空, 空投老校長堅守到底的手諭之用

四. 載運高級將領, 至已陷共的城市或戰區上空, 作最後憑弔(反省)之用

五. 贈留予戰區國軍高級將領, 好方便撤退之用( 如平津之役, 留予傅作義, 後傅轉運各中央軍軍長, 師長, 旅長返京之用 ), 或助轉進台灣之用

怪了, 好像都沒發揮當時國軍的絕對空軍優勢 ( 初時共軍無飛行器, 或高射砲, 小米加步槍應該打不到飛機吧? 雖然新兵中心有教過步兵單兵教練手則, 以高跪姿對空射擊 ), 遨遊崑崙上空, 飛行五獄三江, 助國軍陸軍部隊積極尋找共軍主力行蹤, 並部署剿滅呢?

當時中華民國海軍就算了, 因為多為地面的決戰



引用:
原文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2-06-12 21:07 發表
國共軍史中, 中華民國空軍的功能有下,

一. 載運國軍高級軍官於各城市中視查軍情, 或召開軍事會議

二. 載運戰略物資於戰鬥區域, 但由於機場已受共軍砲火威脅, 或遭佔據, 亦或是天氣不佳, 或後共軍於東北會戰繳獲 ...
內戰時空軍有9個大隊,上千架飛機,分別佈署在5個戰區.表面看數量不小,但灑在廣闊的空間裡,其實是杯水車薪.
所配備的飛機多為P51.F47戰鬥機,少量的B24轟炸機.沒有適用於對地密接支援的機種.
機場也不多,支援徐蚌戰場的戰機只由南京起飛,飛到幾百公里外的戰場,扔兩顆炸彈,來回掃射兩次就須掉頭回家.
加上共軍已擄獲不少日式高砲,飛機俯沖投彈風險不小,命中率也欠佳.炸到自己人也有,飛機也被擊落不少.
對戰局有幫助,但無起關鍵之作用.
亦無專職偵察機,對地偵查對補捉中共主力幾無幫助,通訊系統落後,對空協調能力薄弱,甚有空投指令來與地面部隊連絡.
海軍只有小船裝著小砲,在長江被逼投誠了十餘艘,因為守江防的共軍火砲口徑遠大於海軍艦砲.

[ 本文章最後由 60砲長 於 2012-06-12 21:42 編輯 ]



引用:
原文由 60砲長 於 2012/06/12 21:07 發表

國民黨確是貪污腐敗不得民心,人民與解放軍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把蔣介石及國民黨給趕到台灣來
人民終於勝利了,把政權交給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認為中國人太多了,會形成沉重的負擔,所以發起各項政治運動,間 ...
砲長大大, 最近小弟在看這一本 " 中南海恩仇錄 ", 我覺得書內容很客觀 ( 中南海高層鬥爭 ), 很不錯看,
其中提到您所說的, 人民公舍, 大耀進, 三面紅旗, 紅衛兵造反, 還有口出狂言, 犧牲1/3中國人口, 和大西北或內蒙華北地區, 再所不惜, 和社會主義修正路線的蘇維埃政權, 發起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正統路線的鬥爭, 西南西藏, 讓印度佔領也算了, 南部和東面沿海, 讓國府和美軍攻入, 八不得美國多投幾顆原子彈, 也無所謂,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 ... em=0010023253#intro

哈哈, 根本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狂人, 中國社會主義不是不容許搞個人崇拜嗎? 毛澤東根本不是搞崇拜, 而根本是搞黃袍加身 ...

ps. 先前寫錯(於歷史上的今天,64天安門事件)了, 1966年毛澤東是以中共主席身份, 先要求個軍軍師長調動部隊去內蒙野訓, 做好準備和蘇聯的戰爭準備(蘇聯紅軍由外蒙直接攻入), 並暗自要求林彪子弟兵的瀋陽軍區, 派遣第三十八軍由山海關秘密調入北京, 成功佔領中國各宣傳部門 ( 新華社, 人民日報, 中央電台, 中央各部會等 ), 後38軍便長期進駐負責北京地區的防務, 由原瀋陽軍區改屬北京軍區 ...

[ 本文章最後由 陸軍野戰砲兵 於 2012-06-12 21:37 編輯 ]



郭汝瑰是共諜,這只是懷疑,無從證實.
你說杜聿明是天子門生,可以告御狀,郭小鬼又何嘗不是黃埔/陸大出身,同樣也是天子門生
你要老蔣相信哪一個??

況且,內戰時期的軍師長們早就銳氣全失,苦戰了八年,都想享享福,作戰不力,失敗也不令人意外,老蔣又何嘗不了然於胸呢?
作戰失敗,到底是因為軍機不密,計畫走漏,還是因為前線將領怕死貪生,一觸即潰.這種官司,到閻王爺面前都講不清呢..

郭小鬼始終受到國府的信任,到末期,保衛大西南,還讓他當了重建後的72軍軍長,在宜賓起義,鬧的宋希濂措手不及,差點提早做了俘虜

不過,比較起來,我比較好奇的是,這些在國民政府末期起義的將領/部隊,都是打敗後重建的烏合之眾,未經訓練,槍械不足,帶青天白日徽的時候,簡直就是不堪一擊,怎麼一換上八一帽徽,就變的勇猛無比
就拿郭汝瑰的72軍來說,重建兩次的部隊了,我想原本宋希濂也沒把他看在眼裡,怎麼一起義之後,宋希濂就畏之如虎,避之惟恐不及??

唉,士氣之於部隊,大矣哉!!



國軍的失敗..不在戰鬥.不在戰爭.不在戰術.更不在戰略....

說簡單點..軍事上沒有錯..錯的是政治...

38年1月之前..任何一場戰爭..共軍沒有5倍.10倍人力..是打不贏國軍的...

但共軍卻往往能集合10倍人力.2倍武器彈藥...這已不是戰爭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在戰略上..很多人說.當年國軍不該進軍東北...應全力集中經營華中.華南..而把力量用在華北...

這也是事後諸葛的說法...林彪13萬人馬出東北..被杜聿明6萬人打好玩的..一路打過松花江..

林彪只有13萬戰力低落的部隊..國軍不進東北才是傻瓜...

但共軍就是這麼神奇..越敗人越多.越敗武器越多...

短短2年.到36年時..林彪13萬人竟成長成200萬大軍(其中105萬正規軍).100多萬步槍.千門火砲..在東北的軍事力量已是國軍3倍...

2年來.林彪的敗仗一場接一場..但林彪敗得多.武力卻10倍增..其中浮擄.浮獲自國軍的槍械及人員不過數萬..其他100萬步槍哪裡來?

林彪的力量已成長的如此龐大..發動秋季攻勢.春季攻勢.遼瀋戰役..當然易如反掌....

其他3個野戰部隊大抵也是如此...36年中之前..共軍敗多勝少..但是卻越敗人越多.越打槍砲越多..以致到37年時才情勢翻轉...

所以關鍵點並不是戰爭..而是敵人越打越龐大..敵人越敗力量越大..這到底出了什麼事...??



1. 來自遠方的援助. 蔣介石運輸大隊長... 別當真,只是為了宣傳
2. 土改成功. 運用暴力手段強制分田分財產,迅速取得執政正當性(雖然完全無公平正義可言)
3. 組織嚴密. 動用地方組織力量,迅速徵集大量人力
(其實共黨自己也不諱言,張正隆的雪白血紅有很多共產黨無所不用其極動員人力的描述)

要不然,淮海戰義的百萬名民工怎麼來??



還有
蘇聯提供林彪步槍約為70萬支,機槍約為12000─14000挺,各種炮約4000門,坦克約600輛,汽車約2000多輛,另有彈藥庫679座,800余架飛機和炮艇...的絕大部分日本關東軍武器...

另外蘇聯還提供蘇聯武器..捷克武器..俘獲的德軍武器...

還有哈爾濱幾座兵工廠..數萬扣押不放的日本技師..數千支援蘇聯技師..源源不絕的生產彈藥武器...

國軍武器來源..卻須仰仗美國有一搭沒一搭的供應..美國還規定中國國內不得生產美式彈藥..技術不外放...

這些都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翻閱所有關於共軍在內戰中裝備,從未找到有共軍使用蘇製武器裝備的文章或圖片.
或許蘇聯沒有提供,亦或是相關訊息被封鎖.
但共軍大量使用俘虜兵是確定,或許有過於浮誇,但對於國民黨俘虜兵隨抓隨捕
再經過政治教育,使他們甘冒願掉轉槍頭打自己人,這點,共產黨是成功的.
曾看過某篇文章,華野某縱隊,打淮海戰役前人員兩萬多人,打了55天血戰後,人數竟爆增到4萬多人
部隊裡近8成是原國民黨俘虜兵,共軍越打越多,國軍越打越少.
這篇文章有共產黨對俘虜兵的利用,第4.5則
http://data.book.hexun.com.tw/2443647.shtml


[ 本文章最後由 60砲長 於 2012-06-13 20:41 編輯 ]




發表評論
標題 (可選)
選項
禁用 URL 識別
禁用 表情
禁用 Discuz!代碼
使用個人簽名
接收新回覆郵件通知

       [完成後可按 Ctrl+Enter 發佈]